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1年, 第1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1-07-18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大力发展我国沉积科学(代前言)
    孙枢
    2011, 18(4): 0-1. 
    摘要 ( 1158 )   PDF(375KB) ( 140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扬子地块北缘晚二叠世长兴期岩相古地理
    牟传龙,王瑞华,谭钦银,付建元,程锦翔,王正和
    2011, 18(4): 1-8. 
    摘要 ( 2383 )   PDF(7139KB) ( 1056 )  

    扬子地块北缘与秦岭接壤,晚二叠世长兴期岩石地层单元为长兴组和大隆组。长兴组为一套碳酸盐岩沉积,沉积单元包括台地相、台地边缘礁滩相以及台地边缘斜坡相等;而大隆组则主要为一套灰黑至黑色薄层硅质岩、炭质页岩夹薄层泥晶灰岩,为一套较深水盆地沉积的产物。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深水盆地环境大致从西边的广元开始,向东经旺苍、南江与鄂西地区相连成为一广阔海域,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隔海相望。这一沉积格局不仅为油气勘探工作的部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可能反映出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在此之前已经成为统一陆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山东胶莱盆地白垩纪恐龙足迹与骨骼化石埋藏沉积相与古地理环境
    柳永清,旷红伟,彭楠,许欢,刘燕学
    2011, 18(4): 9-24. 
    摘要 ( 4301 )   PDF(14072KB) ( 7022 )  

    化石埋藏学的核心内容就是要研究不同规模生物化石埋藏的沉积相,恢复沉积环境,了解化石形成和被埋藏前、后的古地理背景。大规模化石记录埋藏学的研究代表着目前国际上发展趋势,重点探索集群灭绝的古地理、古环境与保存作用。中国具有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命名恐龙属种最多的国家,相继发现了从侏罗纪到白垩纪的若干恐龙化石遗迹或骨骼埋藏点。胶莱盆地发育着完整的白垩纪陆相(莱阳群—青山群—王氏群,130~65 Ma) 地层和沉积记录。早白垩世莱阳群以河流及湖泊相沉积物为主;青山群为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间夹沉积岩。晚白垩世王氏群下部以冲积扇、泥石流和辫状河道相的沉积物和岩石组合为主;中部则为滨浅湖与河流粉砂岩细砂岩泥页岩灰质土(古土壤)韵律沉积;上部和顶部为冲积扇泥石流、辫状河和洪泛平原粉砂泥质砾岩砂岩砾岩的韵律序列,局部夹玄武岩,反映了晚白垩世末期古地理、古沉积环境已从早白垩世相对湿润和温热的冲积、湖泊环境转变为燥热、干旱的冲积环境。胶莱盆地早白垩世的生物群面貌(脊椎动物、昆虫和植物等)与华北北部热河生物群基本相同,除保存少量的小型恐龙(鹦鹉嘴龙)或翼龙骨骼化石外,还保存了大量的兽脚类、蜥脚类和鸟脚类足迹(群)化石(莱阳群)。诸城晚白垩世王氏群中上部发育集群埋藏的恐龙骨骼化石,已发现恐龙属种10余个,包括3种角龙、3种暴龙、2种鸭嘴龙以及甲龙和虚骨龙等,其中鸭嘴龙占绝大多数(95% 以上)。恐龙化石多为无关联的各类骨骼,少数半关联的小个体恐龙,分选差,混杂堆积。通过诸城恐龙化石埋藏地地层及其沉积相研究,识别出泥石流、洪泛平原和辫状河道3种恐龙化石埋藏沉积相、微相类型,其中泥石流相是最主要的埋藏沉积相,代表了晚白垩世中期恐龙集群埋藏沉积事件和动力机制。莱阳地区王氏群上部和顶部为紫色、砖红色砾岩砂岩粉砂岩灰质土韵律沉积,属于洪泛平原和辫状河道沉积微相组合,代表着晚白垩世末期燥热、干旱的冲积环境。恐龙化石大都埋藏在大型辫状河道微相之下的洪泛平原微相中。化石呈分散或孤立状,有不同程度的磨蚀或破损,关联或半关联者少见,表明经过一定距离的搬运或改造作用。文章最后简述了胶莱盆地以及白垩纪古地理环境、古生态、恐龙动物群的演化或耦合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东大连新元古代臼齿碳酸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旷红伟,柳永清,彭楠,刘丽军
    2011, 18(4): 25-40. 
    摘要 ( 2415 )   PDF(6068KB) ( 842 )  

    臼齿构造碳酸盐岩是全球各大陆中、新元古代时期普遍发育的、具有特殊成因意义的碳酸盐岩类型,到目前为止,已在全球20多个地区近50多个中、新元古代地层剖面中被发现。百余年来,有关MT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进展显著。从前期和前人较少关注的有关MT与宿主岩石的关系,尤其是从MT与宿主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关系及其所揭示的地质意义出发,通过薄片、电子探针、背散射、阴极发光等测试手段及C、O、Sr同位素的系统测试,对辽东地区新元古代南关岭组、营城子组及兴民村组MT及其宿主岩石的成分、结构、微观组构等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证明,MT是原生或早期成岩的产物,由原生海水埋藏成岩和海水直接成岩形成;MT与宿主岩石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具有同生或准同生的特点,形成于温暖的正常海水环境,并于Sturtian冰期前终止发育。锶、碳同位素同全球中、新元古代碳锶同位素理论曲线类比表明,大连新元古代南关岭组和营城子组的形成时限为760~950 Ma,兴民村组形成时限为720~800 Ma,与胶辽徐淮地区新古代地层具有良好可对比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北佳木斯—内蒙古地区中二叠世岩相古地理研究
    王德海,谭文文,徐文世,曲希玉,康海平,王斌,刘立,杨德明
    2011, 18(4): 41-51. 
    摘要 ( 1870 )   PDF(7305KB) ( 865 )  

    严格按照等时性对比原则,选取岩相古地理图的制图单元。以野外实测剖面为基础,做精细沉积微相研究,在东北地区地层露头剖面识别出海相(浅海亚相、半深海亚相)、三角洲相(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三角洲)沉积。在露头点测量基础上,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分析古沉积环境。在野外剖面沉积微相精细划分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编制地层厚度图、砂岩厚度图、泥岩厚度图、碳酸盐岩厚度图、砂地比图、泥地比图、岩比图等图件。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优势相原理,编制东北地区中二叠世岩相古地理图,该区域主要发育有三角洲相、碳酸盐岩台地相、浅海相。三角洲相主要分布在西部、东北部、东南部;临近的古陆剥蚀区是主要的陆源沉积体系;碳酸盐岩台地相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北部、东部;浅海相分布广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生物白云岩模式研究进展
    由雪莲,孙枢,朱井泉,刘玲,何凯
    2011, 18(4): 52-64. 
    摘要 ( 1923 )   PDF(2877KB) ( 1619 )  

    白云石(岩)问题一直是沉积学领域长期关注的研究主题之一。近年来,在研究含有白云石的现代自然环境和促进原生白云石的沉淀实验中,都加入了微生物因素,并取得了令世人关注的效果,这无疑为白云石(岩)的成因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与新途径。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总结现有的观察资料和实验结果,将微生物促进白云石沉淀的机理模式归纳为厌氧模式和需氧模式2种,并分别介绍这两种模式中硫酸盐还原细菌、产甲烷菌和嗜盐好氧细菌促进白云石沉淀的机理;与微生物相关的矿物形态学特征中,球形和哑铃形白云石及白云石最初的成核阶段所形成的纳米球粒状结构具有一定代表意义,尤其是纳米球粒状结构可以作为生物矿物学上微生物白云石的标志性结构。通过这些特殊的形态特征来寻找微生物作用的证据,或可为古代相似成因白云石(岩)的成因研究提供一种标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沱沱河盆地古近纪—新近纪盆地演化及青藏高原隆升的沉积响应
    刘燕学,侯增谦,王光辉,江小均,李政,宋玉财,王晓虎
    2011, 18(4): 65-76. 
    摘要 ( 3213 )   PDF(11232KB) ( 6234 )  

    通过对青藏高原腹地沱沱河盆地古近纪—新近纪沉积序列、区域不整合面、岩性特点及分布特征等分析研究,认为沱沱河盆地古近纪—新近纪沉积由下而上可分为沱沱河组、雅西措组、五道梁组和曲果组4个向上变浅序列,构成两个完整的陆相造山磨拉石建造序列。盆地分析表明,古近纪—新近纪沱沱河盆地经历了前陆盆地演化阶段(565~450 Ma)→走滑拉分盆地阶段(45~300 Ma)→整体抬升,山间残留盆地阶段(235~160 Ma)→前陆盆地局限盆地山间残留盆地阶段(16~36 Ma)→前陆盆地(36~26?Ma)等阶段。结合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盆地发育过程,提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初始碰撞这一地质事件发生在白垩纪与古近纪之交,时间在565 Ma之前;其碰撞过程大致可分为3期:初始碰撞期(>565 Ma),主碰撞期(565~450 Ma),脉动型陆内汇聚期(45~26 Ma),其中重要的构造转换期在450 Ma左右;古近纪—新近纪青藏高原的隆升是分阶段完成的,大致分>565~45 Ma、30~16 Ma、16~36 Ma、36~26?Ma 4个隆升阶段。其中30~160 Ma的不间断抬升造成羌塘地块已经隆升到相当的高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祁连—酒西地区早白垩世盆地沉积特征与古地理演化
    彭楠,旷红伟,柳永清
    2011, 18(4): 77-87. 
    摘要 ( 1736 )   PDF(7614KB) ( 931 )  

    北祁连—酒西地区早白垩世沉积盆地(群)充填物、古流向和沉积环境等方面的调查研究认为:早白垩世在拉张—伸展的背景下形成了南抵中祁连山,北至北山地区,东达酒东盆地,西到阿尔金断裂带以西的泛北祁连—酒西盆地。盆地充填物表现出粗—细—粗的完整沉积旋回,古地理环境经历了冲积扇—河流—湖泊—河流的演变过程,并对应着湖盆从初始扩张—加剧扩张—最大扩张—萎缩消亡的完整过程。另外,盆地南侧的昌马—旱峡—红柳峡地区在下沟—中沟沉积时期为沉积沉降中心,这可能跟阿尔金断裂带在早白垩世中—晚期的走滑活动有关,并致使泛北祁连—酒西盆地的范围和深度达到最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阴山—燕山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土城子组地层、沉积特征及盆地构造属性分析
    许欢,柳永清,刘燕学,旷红伟
    2011, 18(4): 88-106. 
    摘要 ( 2157 )   PDF(9442KB) ( 883 )  

    阴山—燕山地区广泛分布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土城子组,保存了土城子组形成时期的古气候、古地理及大地构造演化的重要信息。然而,对于土城子组的沉积特征、盆地属性和大地构造背景仍存很大争议。文中对前人关于土城子组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在依据实测资料的基础上,以盆地分析方法为手段,从地层、沉积相、物源和古水流入手,研究和分析了土城子组盆地演化规律和构造属性。研究表明,土城子组垂向上经历了冲积扇—三角洲—湖泊—三角洲—河流—冲积扇的沉积环境变化,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显示土城子组演化过程中出现了包头—呼和浩特、北京延庆、凌源3个沉积中心,古水流流向呈现分区性,分别向3个沉积中心汇聚,表明晚侏罗—早白垩世时期,阴山—燕山地区存在大青山、冀北和辽西3个泛盆。物源分析显示砾石成分呈现明显的分带性,辽西地区以火山岩和沉积岩为主,冀北地区主要为火山岩,其次为花岗岩和碳酸盐岩,大青山地区变质岩为主。从各地基底岩性可以看出,辽西地区土城子组下伏髫髻山组火山岩发育,古生代沉积岩出露较广,冀北地区则主要为前寒武系碳酸盐岩、花岗岩和晚古生代花岗岩,以及中生代火山岩,大青山地区以前寒武系变质岩为主,以上各地区盆地基底的岩性与砾石成分的分区性形成了很好的对应。砾石中老地层物质组分向上增加、新地层物质组分向上减少的特征则反映了揭顶剥蚀的特点,二者共同说明土城子组是在盆地基底差异性隆升的条件下剥蚀沉积的产物。广泛分布于冀北—辽西地区土城子组上部的巨型大型板状槽状交错层理厘定为风成沉积,这一特殊沉积环境下形成的产物也属于盆地基底隆升的结果。阴山—燕山与周边地区晚侏罗—早白垩世变质核杂岩的发现说明,土城子组为伸展背景下形成的陆内裂谷盆地,与同期岩石圈减薄作用耦合,它的形成可能主要受太平洋板块向西北的俯冲作用有关。鉴于土城子组盆地的构造属性,遂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定位为华北北缘陆内裂谷的起始时间。提出一个新的土城子组盆地演化动力学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阴山—燕山地区土城子组地层发育、沉积演化以及与岩浆岩关系、盆地动力机制、盆地属性和土城子组与张家口组在不同区域所表现的不同接触关系等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宇地系统场沉积响应范例:蓟县系雾迷山巨旋回层序及节律
    孟祥化,葛铭,任国选,刘自亮,李现根,刘贺娟
    2011, 18(4): 107-122. 
    摘要 ( 2387 )   PDF(26303KB) ( 2275 )  

    燕辽拗拉谷盆地是一个具有全球性对比意义的典型碳酸盐岩盆地。文中提出建立雾迷山亚系和相应统的划分方案,并指出蓟县系雾迷山亚系(MPSSⅡ)时期,属于盆地巨旋回的造礁沉积平衡补偿形成阶段,沉降幅度和沉积厚度巨大,发育有代表不同沉积环境的多种类型叠层石,在层序上构成明显的沉积韵律,并显示出受米兰科维奇周期、小行星云周期和银道面周期控制形成的不同级次的宇地系统沉积旋回韵律。同时,由于山海关古陆的周期性隆升作用,导致由热水硅质形成的燧石层和由红色物源输入形成的不同级次沉积层序,更为宇地系统控制层序的周期性增添了色彩。总之,蓟县系雾迷山期巨旋回是受宇地系统场控制成因的沉积响应的典范。科学探索与实践证明只有建立宇宙观的地球科学领域,才能不断地开拓地球科学研究的新视野。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京密云元古宙环斑花岗岩古风化壳及其与长城系常州沟组的关系
    和政军,张新元,牛宝贵,刘仁燕,赵磊
    2011, 18(4): 123-130. 
    摘要 ( 1720 )   PDF(2994KB) ( 1903 )  

    华北地区长城系在中国元古宙研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底界是目前划分古、中元古界的重要界线标志。长期以来,由于在靠近长城系底部缺少可定年的岩层或地质体,其底界年龄一直难以确定。近年来笔者在北京密云地区,发现了长城系常州沟组砂岩层直接覆盖在发育有古风化壳的环斑花岗岩(脉)之上。风化壳物质的组成主要为环斑花岗岩的原地风化岩石,以及向上过渡为貌似环斑花岗岩的粗碎屑岩。已获得古风化壳环斑花岗质碎屑岩的碎屑锆石UPb年龄值为(1 682±20)Ma (SHRIMP) 和(1 708±56)Ma (LAICPMS)等,与相邻的密云环斑花岗岩年龄相同。初步分析表明,密云环斑花岗岩及其同期岩脉在侵位之后,曾随着区域地壳抬升暴露出地表。经过一定时期的风化和部分剥蚀,在其表面形成残积物和接近原地堆积的环斑花岗质碎屑物质。从形成时间来看,这套岩石应属于“前常州沟期(组)”。它的存在和测年结果显示,长城系常州沟组的底界年龄应小于1 682 Ma,而不是以前划定的1 800 Ma。根据环斑花岗质沉积岩碎屑锆石以及已有的上覆地层相关年龄数据的分析,我们初步提出长城系底界年龄约为1 665~1 670 Ma。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陆相层序地层学标准化研究和层序岩相古地理: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例
    朱如凯,白斌,刘柳红,苏玲,高志勇,罗忠
    2011, 18(4): 131-143. 
    摘要 ( 2664 )   PDF(13658KB) ( 2996 )  

    层序地层标准化是未来层序地层研究重要发展方向,层序成因模式、标准建立、工业化应用是核心;层序地层学分析的标准工作流程强调识别沉积物成因类型和层序地层界面的原因,向共同方法迈进。针对中国陆相沉积复杂多变的特点,可以利用野外露头伽马仪、元素捕获仪、探地雷达以及元素地球化学等多种手段进行高精度层序划分,识别三级层序界面与洪泛面,建立露头—钻井—地震层序地层格架。可以依据陆相湖盆沉积旋回在古水深、古气候、沉积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的定量表征,综合开展高精度层序地层研究。在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中,将须家河组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须家河组二段上、下亚段实际上是2个不同三级层序的基准面上升与下降体系域沉积,须二下段发育进积型三角洲,上段发育退积型三角洲;由于三角洲砂体发育机理明显不同,导致须二下段储层厚度和物性均好于上段,产层主要分布在下段。在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须二、四、六段是主要储层发育段,层间泥岩也可作为烃源岩。须一、三、五段是主要烃源岩发育段,盆缘规模较小的三角洲砂体也是重要的储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白垩纪—新近纪盆山耦合过程的层序地层响应
    丁孝忠,林畅松,刘景彦,韩坤英,庞健峰,庞维华
    2011, 18(4): 144-157. 
    摘要 ( 2249 )   PDF(8754KB) ( 958 )  

    根据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区和北部坳陷区白垩系—新近系典型露头剖面的层序地层研究,结合地震和钻井资料的分析,在塔西南坳陷区划分出32个三级层序,塔北坳陷区27个三级层序。通过三级层序的叠置方式和构造层序的研究发现,两坳陷区白垩系—新近系中识别出4个以不整合面为主的构造层序界面,划分为4个二级超层序(SS1~4),并可以进行全盆地等时对比,建立层序地层格架。每一个超层序均表现由退积向进积演化的沉积旋回,在不同方向上具有不同的层序组合特征。构造沉降和物源分析表明:天山和西昆仑山前坳陷沉降沉积过程具有前陆盆地分段式和双物源特征,即早白垩世的中等沉降至晚白垩世的缓慢沉降至古近纪—新近纪快速沉降,物源区变化为:再旋回造山带—克拉通内部—再旋回造山带。同时,由于构造活动对物源区影响的差异,层序构成、沉积速率和沉积体系配置沿造山带方向存在明显的分带性,总体上为西强东弱,反映了塔西南坳陷区和塔北坳陷区沉积充填过程与天山造山带和昆仑造山带升降演化具有盆山耦合特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方红土磁性地层年代学研究进展
    刘彩彩,邓成龙
    2011, 18(4): 158-170. 
    摘要 ( 1610 )   PDF(3645KB) ( 878 )  

    南方红土是中国分布最广的第四纪土状堆积,蕴含丰富的古气候、古地理以及古人类演化的信息。然而,南方红土地区长期高温多雨的气候造成许多定年材料的缺乏,导致其年代学研究进展比较缓慢。磁性地层学方法是一种适合于中、新生代海陆相沉积物定年的快捷、有效的方法,近年来南方红土的磁性地层年代学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结果。文中比较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南方红土磁性地层年代学研究方面的进展。这些研究显示南方红土中的载磁矿物包括赤铁矿、磁赤铁矿、磁铁矿和针铁矿,其中磁铁矿和赤铁矿是特征剩磁的主要载体。磁性地层结果表明南方红土记录了Matuyama负极性时晚期至Brunhes正极性时早—中期的沉积,其沉积起始年龄不晚于Jaramillo正极性亚时,即早于11 Ma。这些磁性地层学结果为揭示南方红土记录的环境变化和中国南方亚热带地区早期人类演化提供了年代学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陆相深水环境层序识别标志及成因解释:以松辽盆地青山口组为例
    刘招君,孙平昌,贾建亮,柳蓉,孟庆涛
    2011, 18(4): 171-180. 
    摘要 ( 2564 )   PDF(4327KB) ( 1159 )  

    陆相盆地深水环境是油页岩、暗色泥岩沉积区域,深水层序研究是勘探开发此类能源的基础工作。但深水沉积多为暗色泥岩沉积,很难准确划分多级层序。在松辽盆地3口全取心井、测井及测试资料分析基础上,发现在深水区域,油页岩层或生物富集层底界面、TOC、含油率、生烃潜量、氢指数、氢/氧指数突然增高点及沉积物密度突变小处、伽马测井坎值均为准层序界面。根据层序四分观点,深水泥岩中有机质丰度在低水位水进高水体水退体系域中呈现低值—增加—最高值—减少的趋势。依据从盆地深水区到盆地边缘沉积岩中有机质变化具有等时性,对比研究有机质垂向旋回变化,是划分层序的重要证据。通过沉积岩中有机质类型及来源分析,湖泊基准面较高,水体较深时期,沉积岩中有机质含量高,有机质来源主要为湖泊自生产力;基准面逐渐下降的层序内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陆源有机质供给影响比较明显。该成果也可以应用到海相深水环境的层序地层学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储层形成机理研究综述
    马永生,蔡勋育,赵培荣
    2011, 18(4): 181-192. 
    摘要 ( 2119 )   PDF(3241KB) ( 2179 )  

    随着勘探理论、技术进步和对油气资源增长的需求,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逐渐成为油气资源发展的重要新领域,碳酸盐岩优质储层成为深层超深层领域油气勘探及研究关注的焦点。文章通过国内外几个典型研究实例及大量研究成果的综述,较系统地阐述了埋藏深度与碳酸盐岩孔隙分布、白云岩化对孔隙作用的贡献、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及构造活动与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发育、保存等几个关键科学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阿巴拉契亚—阿钦塔造山带看中国北方大陆南缘古生代的油气前景
    梁传茂
    2011, 18(4): 193-200. 
    摘要 ( 1922 )   PDF(1288KB) ( 934 )  

    阿巴拉契亚—阿钦塔造山带是北美乃至世界著名的大陆边缘挤压碰撞推覆造山带,是地质学研究的经典地区之一,也是许多经典地学理论和概念的发源地。其中,对地质学影响最大的当属地槽学说。继20世纪60年代由深海钻探带来地学革命之后,由COCORP实施的地震反射剖面和深钻揭示了该造山带的巨大推覆构造。人们惊奇地发现,在巨大推覆体之下的大陆边缘,广泛分布着古生代浅水碳酸盐岩地层并具有巨大油气潜力。于是很多油气公司调整了这些地区油气勘探的战略部署,很快在推覆体之下早古生代地层中得到油气勘探的突破。其中,威尔伯顿(Wilburton)油气田就是当时美国发现的最大油气田之一,其单井天然气日产量有的超过1亿立方英尺。通过综合对比,笔者认为中国北方大陆南部边缘的大别—秦(岭)祁(连)—昆仑这一东西延伸的造山带与美国阿巴拉契亚—阿钦塔推覆大陆边缘在地层、岩相和盆地构造演化史等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和可比性,是发生在中国北方巨大大陆南缘的古生代挤压碰撞推覆造山带。在许多大洋深水盆地相推覆体之下的早古生代浅水碳酸盐岩地层也具有良好的油气前景。粗略估算,我国北方大陆边缘推覆体之下早古生代碳酸盐岩地层很可能达几十万km2或更多,这一潜力是不可忽视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川东北地区台地边缘礁、滩气藏沉积与储层特征
    郭彤楼
    2011, 18(4): 201-211. 
    摘要 ( 1956 )   PDF(10599KB) ( 884 )  

    普光、元坝和龙岗等多个大、中型天然气田的发现,揭示了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环开江—梁平陆棚东西两侧和城口—鄂西陆棚西侧台缘礁、滩带具有巨大油气勘探潜力。勘探实践证实不同部位台缘带的气藏特点及相关礁、滩沉积和储层特征均具有明显差异性。文中在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和储层评价等研究基础上对这些差异性开展了分析工作。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识别出两个三级层序,它们均由海侵和高位体系域构成,总体表现为水体向上变浅序列。研究区内不同部位的台缘带沉积和储层具有明显的差异,长兴期环开江—梁平陆棚东西两侧台缘地貌相近,铁厂河—普光—高峰场台缘带具加积为主、台缘斜坡陡、滩薄、生物礁发育的特点,上部白云岩化强;元坝—龙岗台缘带具前积和侧积明显、斜坡略缓、礁和滩均发育的特点,礁滩上部白云岩化强,孔隙型储层发育且物性较好;飞仙关期台缘不对称性明显,铁厂河—普光—高峰场台缘带仍以加积型为主,飞二段鲕滩发育,白云岩化强,孔隙型储层发育,具有储层厚度大和物性好的特点;元坝—龙岗台缘带飞二段发育鲕滩,但滩厚度薄、白云岩化弱,以孔隙型储层为主,储层物性略差。宣汉盘龙洞—见天坝长兴组台缘生物礁滩相及飞二段台缘鲕滩发育,白云岩化强,易于形成较好的储层。通过综合分析研究认为不同部位台缘带沉积及储层分布明显受同沉积古地貌、白云岩化强度、断裂、埋藏期成岩作用和流体活动等综合因素控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沉积盆地火山岩油气生储系统分析:以新疆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早二叠世风城组为例
    孙玉善,白新民,桑洪,罗新霞,刘新年
    2011, 18(4): 212-218. 
    摘要 ( 1683 )   PDF(47704KB) ( 706 )  

    通过对乌夏地区早二叠世风城组油气生储特征研究,认为该区的火山作用不仅能在近火山口相的流纹质弱熔结角砾凝灰岩中,形成以裂缝气孔为主要组合的油气储集体,而且能使远火山口相白云质凝灰岩和凝灰质白云岩,在有机质丰富的条件下,共同发育为烃原岩;而这种烃源岩由于裂缝系统发育不但构成了源岩型的自生自储的油气藏,而且在横向上还可与同层异相的裂缝气孔型储层构成自生自储油气藏,形成一套一源两相的生储系统(其中的源、藏共一系统勘探意义重要)。应用地化生标、岩石类型和自生矿物等相关资料,对富含火山物质的有机相、火山岩储集类型和储集性能进行了对比和论证。同时,根据大型火山岩油气藏多与近距离的烃源岩关系密切:近源运聚或可自生自储成藏等特点提出:从不同沉积盆地和不同火山机构,总结火山岩油气生储系统分布规律是指导火山岩油气勘探的有利途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二叠系煤层气开发“甜点”地区基本地质特征分析
    刘贻军
    2011, 18(4): 219-223. 
    摘要 ( 2116 )   PDF(1773KB) ( 1207 )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田勘探程度较高,煤层气地面钻井勘探历史比较长,勘探程度较高,煤层气开发试验取得了明显成果。美国圣胡安盆地FAIRWAY地区是煤层气产量最高的区域,称之为“甜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的不同区域二叠系煤层气产能不同,与多种因素有关,对该地区的“甜点”区的煤层特征、储层特征、圈闭特征等进行了详细分析,有利于指导该地区其他区域煤层气开发并指导同类地质条件地区的高产区预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川东北飞仙关组沉积控储机理研究
    张学丰,赫云兰,马永生,刘波,赵培荣,高计县,杨云坤
    2011, 18(4): 224-235. 
    摘要 ( 1889 )   PDF(9236KB) ( 930 )  

    在礁滩型碳酸盐岩储层中,沉积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至关重要。以川东北普光和元坝地区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台地边缘浅滩相储层为例,在沉积背景及其演化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飞仙关组沉积亚相及微相发育特征,划分并描述了典型钻井储层高频旋回,讨论了层序演化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高频旋回发育及其与孔隙发育的相关性、相对海平面变化与储层非均质性的关系,以及沉积、成岩环境对储层早期孔隙发育的控制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喀什凹陷北部克拉托背斜含油层段砂体特征
    赵培荣,蔡勋育,张桂权,郭绍龙,张波
    2011, 18(4): 236-242. 
    摘要 ( 1702 )   PDF(1295KB) ( 770 )  

    喀什凹陷北缘是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之一,克拉托地区是该地区地表及(浅井)井下油气(苗)显示最为集中地区。在克拉托背斜地伏东端露头区,通过对近2万 m2的范围进行砂体的精细测制与砂体追踪对比,识别出7种微相类型砂体。砂体统计结果显示砂体规模主要以01~15 m厚,延伸宽度10~150 m为主。文中对砂体储集性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