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前缘 2015, 22(6) 1-9 DOI: doi: 10.13745/j.esf.2015.06.001    ISSN: 1005-2321 CN: 11-3370/P

本期目录 | 下期目录 | 过刊浏览 | 高级检索                                                            [打印本页]    [关闭]                  上一篇 | 下一篇
前寒武纪地球动力学(I~VI)
前寒武纪地球动力学(Ⅰ):从宇宙环境到原始地球
李三忠,张臻,孙文军,戴黎明,张国伟
1. 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山东 青岛 266100
2.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100
3. 西北大学 地质学系, 陕西 西安 710069
摘要

万物起源是自然科学永恒的主题和科学研究前沿。现代自然科学近100年来不断在与时俱进的高精尖技术推动下,新发现、新认识、新理论不断涌现。万物起源的探索也不再局限在单个现象的起源探索阶段,而表现为跨大学科的万物统一起源的认知时代。本文系统综合了与地球及其物质起源相关的研究进展,特别是近10年来的进展,以建立天文理论的各种大现象起源为主线,包括宇宙、元素、恒星、原始地球等起源问题。最新研究揭示宇宙起源于137亿年的大爆炸,空间膨胀速度比光速还快,因此爆涨理论是其理论的最新发展;大爆炸10-35 s后可能因自发性破缺,原始“超力”开始破裂,出现强核力、电弱力和引力,同时氘、氦类稳定原子出现;10-34 s,宇宙仍很小,只有目前太阳系大小,但温度降到1027 K,强核力与其他两种力分离,宇宙膨胀期结束,进入标准弗里德曼扩充期;宇宙由自由夸克、胶子和轻子的热等离子体“汤”组成,自由的夸克浓缩成质子和中子,物质与反物质互相湮灭,但物质超反物质十亿分之一;初始宇宙由各种微观粒子充斥,元素就起源于这些微观粒子的相互碰撞和熔合,现今认为元素形成经历了8个生成阶段;大爆炸10亿年后,宇宙进入恒星浓缩阶段,宇宙温度降至18 K,出现第一个星系和恒星,星系内云雾状的尘埃和气体、星云开始聚集并形成恒星;U - Pb法最新测得太阳系的“时间零点”为(4 567±1) Ma;从宇宙起始到太阳系出现的约90亿年期间,宇宙可能已经发生了数百代巨大恒星的爆炸;现代星云说认为,原始地球的形成首先是星子聚集成行星胎,然后行星胎再逐渐增生,在约4 550 Ma,地球的大小大概是现在的1/2以上,而且在4 530 Ma左右早期地核就已经出现;初始比较冷的行星胎由于冲击、压缩和放射性衰变3个效应开始变热,原始地球不断产生热积累,并开始了全球性的发育过程。总之,本文简要介绍了诸多学科成就的菁华和前沿,也有助于全面认识与前地球演化相关的不同相关学科前沿的最新重大成就。

关键词: 宇宙起源 地球起源 元素起源 恒星起源 前寒武纪
收稿日期  2015-05-30   修回日期  2015-07-22   网络版发布日期  2015-11-25  
DOI: doi: 10.13745/j.esf.2015.06.001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413250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41190072);泰山学者特聘教授项目

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 李三忠(1968—),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构造地质学及前寒武纪地质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E-mail:sanzhong@ouc.edu.cn

Copyright © 2008 by 地学前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