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前缘 2010, 17(3) 200-212 DOI: ISSN: 1005-2321 CN: 11-3370/P | ||
本期目录 |
下期目录 |
过刊浏览 |
高级检索
[打印本页]
[关闭]
![]() ![]() |
||
论文 | ||
上扬子地区褶皱-冲断带的运动学特征 | ||
汪新伟,沃玉进,周雁,张荣强,李双建 |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 100083 | ||
摘要: 上扬子地区褶皱冲断带的运动学特征一直缺乏系统研究。在前人基础上,结合野外认识、地震地质剖面解释、构造活动定年等相关成果分析认为,上扬子地区印支期以来至少存在着3组不同方向的区域挤压应力。其中,NWSE向挤压应力具印支期、燕山期与喜马拉雅期多期活动特点,近SN向挤压应力主要在燕山晚期,NESW向挤压作用主要发生在喜马拉雅期。由此所形成的造山带至前陆褶皱冲断带的运动学结构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即龙门山造山带发育了较为典型的根带、中带、锋带与外缘带等复杂的逆冲推覆构造系统,米仓山与南大巴山造山带缺乏中带变形的特征,雪峰山陆内前陆盆地系统则表现为逆冲的锋带在倾向上传播距离长、在走向上影响范围大等特点。上扬子地区褶皱冲断带的运动学特征控制了不同时期油气的运移方向及聚集场所。 |
||
关键词: 区域挤压应力 变形期次 运动学结构模式 褶皱冲断带 上扬子地区 | ||
收稿日期 2010-03-09 修回日期 2010-04-05 网络版发布日期 2010-06-18 | ||
DOI: | ||
基金项目: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研项目(G080006ZS28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39904,40739902) |
||
通讯作者: | ||
作者简介: 汪新伟(1968—),男,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盆地构造研究。Email: wangxinwei@pepris.com | ||
Copyright © 2008 by 地学前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