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前缘 2010, 17(3) 14-26 DOI: ISSN: 1005-2321 CN: 11-3370/P | ||
本期目录 |
下期目录 |
过刊浏览 |
高级检索
[打印本页]
[关闭]
![]() ![]() |
||
论文 | ||
中、上扬子北部盆-山系统演化与动力学机制 | ||
刘少峰,王平,胡明卿,郜瑭郡,王凯 | ||
1中国地质大学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3 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北京 100083 3中国地质大学 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3 |
||
摘要: 中国南方中生代经历了中国大陆最终主体拼合的陆缘及其之后的陆内构造演化。晚古生代末期,在秦岭—大别山微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存在向西张口的洋盆,即勉略古洋盆。中三叠世末期开始,扬子板块相对于华北板块发生自南东向北西的斜向俯冲碰撞作用,扬子北缘晚三叠世至中侏罗世发育陆缘前陆褶皱逆冲带与前陆盆地系统。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中国东部的大地构造背景发生了重要的构造转变,中、上扬子地区处于三面围限会聚的大地构造背景。在这种大地构造格局下,中、上扬子地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发育陆内联合、复合构造与具前渊沉降的克拉通内盆地系统。自中侏罗世末期开始,扬子北缘前陆带与雪峰山—幕阜山褶皱逆冲带经历了自东向西的会聚变形过程及盆地的自东向西的迁移过程和收缩过程。扬子北缘相对华北板块的斜向俯冲导致在中扬子北缘的深俯冲及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俯冲之后以郯庐断裂—襄广断裂围限的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地块在晚侏罗世向南强逆冲,致使扬子北缘晚三叠世至中侏罗世前陆盆地被掩覆和改造。 |
||
关键词: 中、上扬子北部 盆山系统 斜向俯冲 围限会聚 动力学机制 | ||
收稿日期 2010-04-17 修回日期 2010-05-20 网络版发布日期 2010-06-18 | ||
DOI: |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272055, 40672135);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项目(B0701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前瞻性研究项目;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IRT0864);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 |
||
通讯作者: | ||
作者简介: 刘少峰(1959—),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大地构造学、沉积学专业,沉积盆地动力学、盆山关系、遥感地质研究方向。Email: shaofeng@cugb.edu.cn | ||
Copyright © 2008 by 地学前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