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前缘2007 Vol.14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变质作用、板块构造及超级大陆旋回
Michael Brown
地学前缘    2007, 14 (1): 1-18.  
摘要2256)      PDF(pc) (769KB)(1214)    收藏

麻粒岩相超高温变质作用(GUHTM)主要发育于新太古代至寒武纪岩石中;推测在深部较年轻的,特别是新生代造山带岩石中也会有GUHTM存在。岩石中最初出现GUHTM记录意味着产生瞬时极高热流处的地球动力学发生了改变。许多GUHTM带可能发育于类似现代大陆弧后的构造背景中。在较热的地球上,超大陆及其裂解形成的循环组合,尤其是经岩石圈减薄的洋盆卷入到其外翻过程中可能产生比现代太平洋边缘更热的大陆弧后。中温榴辉岩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EHPGM)也是最先发现于新太古代岩石记录中,并发育于从元古宙至古生代岩石中。EHPGM带是对GUHTM带的补充,并经常认为是记录了从俯冲至碰撞造山作用的过程。在元古宙岩石记录中的蓝片岩明显记录了与现代俯冲作用相关的低热流梯度。以发育柯石英(±硬柱石)或金刚石为特征的硬柱石蓝片岩和榴辉岩(高压变质作用,HPM)及超高压变质岩(UHPM)主要是在显生宙形成。HPMUHPM记录了显生宙俯冲碰撞造山带早期碰撞过程中的低热流梯度及陆壳的深俯冲作用。尽管与直觉不同,在超级大陆聚敛期(Wilson旋回洋盆打开和关闭)的大陆地块增生过程,许多HPMUHPM带看来确实是通过小洋盆关闭而发育起来的,反映双重热体制的双重变质带仅发育于新太古代以来的岩石记录中。双重热体制是现代板块构造的特点,而双重变质作用则是板块构造在岩石记录中的特征性标志。尽管构造样式很可能不同,新太古代以来GUHTM和EHPGM带的发育证明“元古宙板块构造体制”的开始。以冷俯冲和大陆地壳深俯冲至地幔,以及其中的部分又从深达300 km处发生折返为标志,“元古宙板块构造体制”在新元古代进化为“现代板块构造体制”,这个转变可由岩石中的HPMUHPM证明。记录这种极端条件的变质带年龄是不一致的,而变质作用发生时间与各大陆岩石圈聚合到超级克拉通(如Superia/Sclavia)或超级大陆(如Nuna (Columbia), Rodinia, Gondwana, 和Pangea)的时间却是一致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从变质作用观看板块构造何时在华北克拉通开始
赵国春
地学前缘    2007, 14 (1): 19-32.  
摘要1005)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极端条件下的变质作用——变质地质学研究的前沿
张立飞
地学前缘    2007, 14 (1): 33-42.  
摘要878)      PDF(pc) (1133KB)(1898)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柴达木和欧龙布鲁克陆块基底的组成和变质作用及中国中西部古大陆演化关系初探
陈能松, 王勤燕, 陈强, 李晓彦
地学前缘    2007, 14 (1): 43-55.  
摘要951)      PDF(pc) (1766KB)(805)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东南极普里兹带高级变质作用演化
刘晓春, 赵越, 刘小汉, 胡健民, 徐刚
地学前缘    2007, 14 (1): 56-63.  
摘要1119)      PDF(pc) (1134KB)(589)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中条山—吕梁山前寒武纪变质杂岩的独居石电子探针定年研究
刘树文, 张臣, 刘超辉, 李秋根, 吕勇军, 余盛强, 田伟, 凤永刚
地学前缘    2007, 14 (1): 64-74.  
摘要906)      PDF(pc) (1599KB)(701)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关于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夕线片麻岩类原岩恢复问题的讨论
任留东, 耿元生, 王彦斌, 赵越
地学前缘    2007, 14 (1): 75-84.  
摘要871)      PDF(pc) (1468KB)(504)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柴北缘绿梁山高压基性麻粒岩的变质演化历史:岩石学及锆石SHRIMP年代学证据
张建新, 孟繁聪, 于胜尧, 戚学祥
地学前缘    2007, 14 (1): 85-97.  
摘要890)      PDF(pc) (1894KB)(727)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阿尔金江尕勒萨依榴辉岩和围岩锆石LAICPMS微区原位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刘良, 张安达, 陈丹玲, 杨家喜, 罗金海, 王超
地学前缘    2007, 14 (1): 98-107.  
摘要915)      PDF(pc) (1387KB)(685)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柴北缘鱼卡河榴辉岩围岩的变质时代及其地质意义
陈丹玲, 孙勇, 刘良
地学前缘    2007, 14 (1): 108-116.  
摘要954)      PDF(pc) (1270KB)(640)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中超基性岩的成因类型及其流体活动
李旭平, 张立飞
地学前缘    2007, 14 (1): 117-124.  
摘要868)      PDF(pc) (879KB)(898)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高级变质岩中深熔作用的相平衡研究
魏春景, 王伟
地学前缘    2007, 14 (1): 125-134.  
摘要871)      PDF(pc) (1310KB)(1020)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胶北地块高压与低压泥质麻粒岩的相平衡关系与p-T演化轨迹
周喜文, 魏春景, 耿元生
地学前缘    2007, 14 (1): 135-143.  
摘要867)      PDF(pc) (1226KB)(844)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泥质变质岩系主要的矿物温度计与压力计
吴春明, 肖玲玲, 倪善芹
地学前缘    2007, 14 (1): 144-150.  
摘要887)      PDF(pc) (670KB)(990)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伊利石结晶度及其在低温变质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讨论
王河锦, 陶晓风, MRahn
地学前缘    2007, 14 (1): 151-156.  
摘要993)      PDF(pc) (717KB)(805)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北祁连山硬柱石蓝片岩p-T条件相平衡计算及其岩石学意义
王乾杰, 张立飞, 宋述光
地学前缘    2007, 14 (1): 157-.  
摘要886)      PDF(pc) (2350KB)(585)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地球系统、成矿系统到勘查系统
翟裕生
地学前缘    2007, 14 (1): 172-.  
摘要959)      PDF(pc) (1552KB)(1515)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达县—宣汉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相特征及其对储层的制约
马永生, 牟传龙, 谭钦银, 余谦, 王瑞华
地学前缘    2007, 14 (1): 182-.  
摘要887)      PDF(pc) (2156KB)(559)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SYNERGETICS IN GEOLOGY地质学中的协同学
V.I. Starostin, A.S. Shcherbakov, D.R. Sakya
地学前缘    2007, 14 (1): 193-.  
摘要776)      PDF(pc) (750KB)(3659)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大陆裂谷中断层的演化:北贝加尔盆地西南端构造地貌证据
V.D. Mats, R.M. Lobatskaya, O.M. Khlystov
地学前缘    2007, 14 (1): 207-.  
摘要1153)      PDF(pc) (822KB)(941)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层序地层学研究
庞雄, 陈长民, 彭大钧, 朱明, 舒誉, 何敏, 申俊, 柳保军
地学前缘    2007, 14 (1): 220-.  
摘要970)      PDF(pc) (1763KB)(2059)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青藏高原东北部阶段性变形隆升:西宁、贵德盆地高精度磁性地层和盆地演化记录
方小敏, 宋春晖, 戴霜, 朱迎堂, 高军平, 张伟林
地学前缘    2007, 14 (1): 230-.  
摘要959)      PDF(pc) (2092KB)(629)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青藏高原东北缘临夏盆地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及过程
袁道阳, 张培震, 方小敏, 王志才, 宋春晖, 郑德文
地学前缘    2007, 14 (1): 243-.  
摘要1362)      PDF(pc) (1272KB)(1404)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黄河源区黄河袭夺长江水系之初探
程捷, 田明中, 张绪教
地学前缘    2007, 14 (1): 251-.  
摘要1120)      PDF(pc) (862KB)(841)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地幔柱大辩论及如何验证地幔柱假说
徐义刚, 何斌, 黄小龙, 罗震宇, 朱丹, 马金龙, 邵辉
地学前缘    2007, 14 (2): 1-9.  
摘要974)      PDF(pc) (1259KB)(1055)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深部地球中水的分布和循环
夏群科,杨晓志,郝艳涛,盛英明,李佩
地学前缘    2007, 14 (2): 10-23.  
摘要994)      PDF(pc) (1532KB)(1440)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全球幔源岩Pb-Sr-Nd同位素体系
朱炳泉
地学前缘    2007, 14 (2): 24-36.  
摘要1175)      PDF(pc) (1675KB)(1662)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非传统同位素体系在地幔地球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及其前景
张宏福,汤艳杰,赵新苗,杨岳衡
地学前缘    2007, 14 (2): 37-57.  
摘要1059)      PDF(pc) (2389KB)(788)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大陆岩石圈研究进展
陈凌,朱日祥,王涛
地学前缘    2007, 14 (2): 58-75.  
摘要1031)      PDF(pc) (1947KB)(2064)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大陆岩石圈地幔定年
吴福元,杨进辉,储著银,谢烈文,杨岳衡,李秋立
地学前缘    2007, 14 (2): 76-86.  
摘要896)      PDF(pc) (1480KB)(1472)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华北东部大陆地幔橄榄岩组成、年龄与岩石圈减薄
郑建平,余淳梅,路凤香,张志海,汤华云
地学前缘    2007, 14 (2): 87-97.  
摘要1039)      PDF(pc) (1478KB)(1728)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河北承德盆地114 Ma大北沟组玄武岩地球化学及其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减薄作用的制约
汪方跃,高山,牛宝贵,张宏
地学前缘    2007, 14 (2): 98-108.  
摘要1081)      PDF(pc) (1234KB)(1425)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褶皱带橄榄岩榴辉岩杂岩和稳定地块含金刚石岩筒的成因特征
A.A. Marakushev,A.V. Bobrov,N.A. Paneyakh,V.K. Garanin,Lu Fengxiang,Sang Longkang,Chen Meihua
地学前缘    2007, 14 (2): 109-128.  
摘要894)      PDF(pc) (905KB)(765)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大陆碰撞造山带的两类橄榄岩——以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为例
宋述光,张立飞,牛耀龄,张贵宾
地学前缘    2007, 14 (2): 129-138.  
摘要966)      PDF(pc) (1014KB)(659)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汇聚板块边缘岩浆中金属和氯的地球化学性质研究
孙卫东,胡艳华,丁兴,范安川,梁华英
地学前缘    2007, 14 (2): 139-148.  
摘要901)      PDF(pc) (1129KB)(769)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变质玄武岩体系相平衡及矿物熔体微量元素分配:限定TTG/埃达克岩形成条件和大陆壳生长模型
熊小林,韩江伟,吴金花
地学前缘    2007, 14 (2): 149-158.  
摘要1009)      PDF(pc) (1285KB)(854)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层状岩体的成因及成矿作用
钟宏,胡瑞忠,朱维光,刘秉光
地学前缘    2007, 14 (2): 159-172.  
摘要936)      PDF(pc) (1528KB)(1096)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关于三阶段铅演化体系:以大厂锡矿床及Lewisian片麻岩为例
韩发,李振清
地学前缘    2007, 14 (2): 173-181.  
摘要951)      PDF(pc) (1086KB)(537)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论鄂尔多斯盆地及其周缘侏罗纪变形
张岳桥,廖昌珍,施炜,张田,郭芳芳
地学前缘    2007, 14 (2): 182-196.  
摘要953)      PDF(pc) (2688KB)(716)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前寒武纪海侵砂岩中的微生物砂质碎片:以北京南口虎峪剖面大红峪组为例
梅冥相,孟庆芬,高金汉
地学前缘    2007, 14 (2): 197-204.  
摘要972)      PDF(pc) (1446KB)(671)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