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纪念王世称教授95周年诞辰:科学思想长青,精神风范永存
2024年,我们沉痛送别了我国著名的数学地质学家、杰出的矿产勘查专家、卓越的地质教育家王世称教授。2025年,是王世称教授95周年诞辰。在此纪念之际,《地学前缘》编辑部特设“数据与AI驱动的矿产资源预测”专辑,以此缅怀这位将毕生心血奉献给祖国地质科学事业的卓越先驱。
王世称教授是我国数学地质学科的主要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被誉为“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理论体系的创始人。他自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后,便积极投身于新中国地质教育事业建设,首站即赴长春地质学院(今吉林大学)参与学科建设;随后,他在辽宁鞍钢地质队担任总工程师以及在长春地质学院校办地质队工作期间,始终坚持扎根找矿一线、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是“将学术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杰出代表。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王世称教授洞察学科交叉趋势,率先联合地质、数学和计算机等专业教师,组建了我国最早的数学地质教研室之一,开启了地学信息化与定量化的先河。这一举措不仅推动了地学研究范式的转变,也为我国数学地质学科体系的建立打下了坚实基础。
王世称教授一生致力于找矿预测方法的理论建构与技术实践。他最早提出融合地质(地)、地球物理(物)、地球化学(化)与遥感(遥)多源信息的“综合信息”思想,强调定性与定量结合、专家知识与数据模型融合,构建了系统化、定量化、智能化的矿产预测方法体系。在他的倡导与实践下,该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起广泛应用于全国多个找矿主战场,成果显著:累计预测验证金储量超300吨、银矿逾2 000吨、萤石超1亿吨,为国家资源安全和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充分体现了地学科技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
王世称教授不仅理论思维深邃,而且实践导向鲜明。1982年,他联合中国地质科学院共同创办“中国地质科学院·长春地质学院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研究所”(后更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吉林大学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研究所”),建立了我国最早专注于“综合信息”找矿研究的专门机构。王世称教授深知科技创新必须扎根一线,率领团队奔赴全国各地找矿主战场,其方法在辽宁、山东、河北、吉林、山西、安徽、浙江、新疆等省区成功实现落地应用,找矿成果显著。他本人也先后担任新疆、辽宁、山东、吉林等省区的地质找矿顾问,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技术总顾问。
在科技方法创新方面,王世称教授同样走在时代前沿。早在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他便敏锐地引入人工智能技术,组织开发“综合信息成矿预测专家系统”,率先在我国构建了将专家经验、地学知识与数据处理相结合的智能预测工具,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此后他又推动神经网络、GIS等先进技术与矿产预测的深度耦合,极大拓展了数学地质学科的技术边界与应用空间。他主编出版《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理论与方法》《金矿资源综合信息评价方法》《综合信息解译原理与矿产预测图件编制方法》《综合信息矿产资源定量评价》等20余部学术专著与教材,推动了我国数学地质学科标准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建设。
作为教育家,王世称教授言传身教,桃李满天下。他始终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教学理念,将野外地质工作一线变为育人课堂,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地学人才。他一生共培养博士后10余人、博士和硕士及研究生班学员200余人。许多学生已成长为我国数学地质与资源预测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有的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级专家,也有的在国际矿业界和地学界赢得盛誉,成为推动行业进步的重要力量。
王世称教授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1年)、李四光地质科学奖(2009年)、中国数学地质终身荣誉奖(2012年),并被授予“全国地质系统劳动模范”“振兴吉林一等功臣”“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多项荣誉称号。特别是在2005年,他因在破解甘肃白银市危机矿山中的突出贡献,被授予该市“荣誉市民”称号,体现了人民对其学术价值与社会担当的高度敬仰。
为传承王世称教授的科学思想与学术精神,本期《地学前缘》特别推出“数据与AI驱动的矿产资源预测”专辑,展示新时代背景下,大数据、人工智能、大模型与三维建模等新技术在矿产预测中的应用实践。专辑内容涵盖“智能矿产预测”“智能地质填图”“AI驱动的地学知识发现”三大主题,集中体现了综合信息思想在新技术支撑下的延展性与生命力,既是对王世称教授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扬,也是我国地质工作智能化发展的缩影。
王世称教授的一生,是“地质报国”的真实写照,是科技创新与立德树人统一的光辉典范。他思维开放,品格高尚,勤于探索,乐于育人。他所开创的理论体系与技术方法,深刻影响并持续推动着我国地质科技的现代化发展。他所培养的学术骨干,正沿着他开辟的道路,在地学智能化、系统化进程中不断开拓前行。
谨以此文,纪念王世称教授95周年诞辰。愿他以毕生智慧构筑的学术大厦,在新时代地学发展的浪潮中不断焕发新的活力。王世称教授的精神永存,思想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