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前缘 ›› 2023, Vol. 30 ›› Issue (4): 0-00.

• 特约主编致读者 •    下一篇

特约主编致读者

樊太亮, 王宏语, 李一凡   

  • 出版日期:2023-07-25 发布日期:2023-07-07

  • Online:2023-07-25 Published:2023-07-07

摘要:

随着油气地质事业的不断推进,我国油气勘探逐渐进入深层-超深层领域,是我国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战略接替领域。近年来,在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储层、陆上碎屑岩常规-非常规储层和海域碎屑岩储层均取得重大突破,例如塔里木盆地在埋深大于7 000 m的超深层,发现了顺北—富满等资源规模超10亿吨的巨型油气区,琼东南盆地发现了首个深水深层天然气田,这些勘探成果表明我国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潜力巨大。本专辑广泛收录了相关科研院校和企业生产研究单位在国内外深层-超深层油气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1)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地质;(2)深层陆相碎屑岩常规油气地质;(3)深层非常规油气地质;(4)海域深水碎屑岩油气地质。

在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地质方面,共有6篇论文。樊太亮等从深层碳酸盐岩建造和改造作用出发,揭示塔里木盆地多类型碳酸盐岩储层的主要发育条件和有序性分布,认为碳酸盐岩台地沉积过程中的分异演化作用控制着台缘礁滩、台内滩和早期白云岩化潮坪等有利于规模化储集岩发育的沉积相带分布,多级次不整合和断裂-流体改造是优质储层形成的重要机制,塔北-顺北地区不整合作用强度和断裂活动强度由北向南逐渐变化,控制了碳酸盐岩储层类型及分布的有序性变化;何碧竹等采用盆-山结合、地质-地球物理多种方法联合研究发现新元古代塔里木盆地至少经历了3期构造旋回,揭示了震旦纪/寒武纪之交是塔里木地块由多个陆内裂谷-断陷盆地向统一内克拉通盆地的重要转换期,根据相控条件预测了盆地内下寒武统及南华系有利烃源岩的发育区,对深层油气资源潜力评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杨德彬等基于塔北地区海相碳酸盐岩油藏勘探开发实践,提出“断溶体”圈闭(油藏)概念,认为其宏观上具有“断溶控储、深断控藏、物性圈闭、垂向疏导、复式聚集、分段成藏”的成藏特征,具有“一断裂段一单元,一单元一油藏”的特点,重视和深化研究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断溶体圈闭(油藏)对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张娟等通过岩心和薄片系统研究了塔河油田主体区下奥陶统小尺度缝洞体的成因类型、缝洞参数和充填性质等特征,基于古岩溶地貌、局部残丘构造幅度的刻画、断裂特征分析和构造应力场模拟,确定了小尺度缝洞体的形成机制,并在小尺度缝洞形成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非线性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算法的小尺度缝洞预测方法,确定了小尺度缝洞平面分布;陈轩等基于塔河油田奥陶系地质背景、岩心、测井、测年及产能资料,将洞穴物理作用充填物的成因分为搬运充填物、渗流充填物和垮塌充填物,洞穴掩埋期多产生泥质充填,储集性差,深埋藏期垮塌作用产生次级裂缝且无泥质充填,储集性好;鄢伟等认为塔中—顺托果勒地区鹰山组颗粒滩类型主要为内碎屑滩类型,岩性以亮晶碎屑灰岩为主,存在鲕粒、藻粒和少量生物碎屑。鹰山组沉积时期,开阔台地和局限台地颗粒滩沉积特征不同,前者厚度大且团块状分布,后者厚度小且呈小团块或条带状分布。

在深层陆相碎屑岩常规油气地质方面,共有3篇论文。王进财等基于储层动用程度将南图尔盖盆地Akshabulak油田J⁃III层块体砂岩划分为四类不同级别的流动单元,发现流动单元的组合样式决定了储层的垂向和平面动用程度:垂向上,流动单元发育种类越多,水体会优先流向高级别流动单元,导致油藏垂向水驱动用程度不均匀;平面上,高级别流动单元较发育的区域,水体会优先波及,导致油藏平面水驱前缘推进速度有明显差异,并提出了垂向上高级别流动单元实施调剖堵水、平面上天然水驱协同人工注水开发的开发技术策略,实现了稳产高效开发;李瑞磊等通过宏观到微观多尺度综合分析,开展松辽盆地南部断陷层火石岭组火山岩形成与分布、岩性岩相与火山机构类型、储集空间特征和油气成藏特征等方面研究,认为火石岭组中-基性火山岩分布广泛,多呈低幅丘状、多期叠置连片分布;火山岩主要发育3种岩相、7种亚相;发育“孔隙+缝网”复合型有效储集空间类型。火山机构控制岩性和岩相分布决定原生孔隙的形成与分布;构造作用和溶蚀作用利于构造裂缝及次生溶蚀孔缝的形成,是控制形成优质储层的关键因素;王宏语等通过构造解释与沉积学分析,明确了梨树断陷的构造沉积学特征及演化机制,认为该盆地沉积充填经历了由湖-扇沉积体系向辫状河体系的演变过程,构造因素是决定这个陆相盆地断陷期沉积充填特征的首要因素,造就了梨树断陷层“多旋回、广泛分布”的砂体发育特色。

在深层非常规油气地质方面,共有4篇论文。彭君等对东濮凹陷沙河街组页岩油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岩相类型、孔缝类型、孔喉分布及含油性特征等进行研究,认为岩相和层理构造是影响储层孔隙发育及优劣的重要因素,纹层状灰质细粒混合岩、纹层状灰岩相及纹层状黏土质细粒混合相孔隙尺寸大,孔喉连通性较好,裂缝较为发育,同时具有好的含油性及可动性,其中以纹层状灰岩相最优,是东濮凹陷页岩油重点勘探对象;石巨业等利用地球轨道周期实现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陆相富有机质页岩多尺度地层等时对比,明确了东营凹陷页岩油高产层段位于42.85~41.85 Ma,位于第2~4个长偏心率周期附近,与斜率周期的高振幅段恰巧吻合,推测其与斜率周期驱动的纹层状页岩发育导致的页岩油高产有关;庞正炼等系统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夹层型页岩层系内石油的分布规律与富集主控因素,明确了长7段夹层型页岩层系石油在区带、油层以及油层内部多个尺度下,均呈现显著的分布非均质性,夹层型页岩层系石油的富集在区带尺度下,主要受烃源岩品质与规模控制,烃源岩提供运聚动力和烃类来源;油层尺度下,受源储配置和储层物性控制,运聚动力随砂岩夹层与烃源岩距离的增加而减弱;油层内部,含油饱和度的强烈非均质性由成岩作用引起的孔隙发育非均质性导致,砂岩夹层储层物性与石油注入时所受阻力的指数级关系,是物性控制油层及其内部石油富集的主要原因;匡明志等通过野外露头精细描述和薄片高精度分析,在陡山沱组划分了7种岩相类型和6类沉积相,在三级层序识别的基础上,划分了56个准层序,18个准层序组,总结了重力流控准层序、浪控缓坡准层序、浪控陆架准层序和混积准层序等4类准层序样式,认为认为陡山沱组经历了“陡斜坡—缓坡—陆棚—混积台地”填平补齐的演化过程。

在海域深水碎屑岩油气地质方面,共有3篇论文。朱一杰等系统研究了孟加拉湾若开海域深水水道的沉积构成和形态特征自晚中新世以来的渐进式演化过程,认为晚中新世至今渐进式深水水道形态-沉积演化是布拉马普特拉河沉积物分散路径自晚中新世以来呈渐进式迁移演化的源汇响应。伴随着布拉马普特拉河沉积物分散渐进式向西迁移,靠东一侧的研究区盆外供源沉积物渐进式减少、重力流发育程度亦渐进式衰减;从而导致深水水道的形态特征和沉积构成也渐进式演化;王海荣等基于地震数据所呈现的地震相和地层叠置样式,确认莺琼陆坡在中新世以来发育两类沉积体系:重力(流)和等深流沉积体系。二者在时空上存在毗邻而居、有序进退的关系,重力流沉积呈“台阶状”逐层上超于等深流沉积之上,呈进积形态,而等深流沉积体系则呈退积样式;二者之间构成了特殊成因的、跨时的“相变”面;进而相应恢复了两种不同方向的沉积作用(重力流和等深流)的时空关联;陈飞等对西非尼日利亚A油田的深水浊积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将深水浊积水道划分为3个界面期次,明确了浊积水道受控于古峡谷的限制,以垂向加积为主,生长消亡后,别处重新发育为特征。总结了深水浊积沉积 “三元沉积模式”, 依据深水浊积水道期次的精细刻画和时移地震特征,识别出剩余油的分布,为深水沉积体系的研究提供坚实基础

我们希望该专辑的出版能够在推动我国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吸引更多的学者和油气相关企业的一线工作者关注我国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为提高我国油气资源自给能力、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本专辑共有16篇论文,感谢作者和评审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宝贵意见,感谢《地学前缘》编辑部各位同志为本专辑顺利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