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前缘 ›› 2020, Vol. 27 ›› Issue (6): 0-0.

• 特约主编致读者 •    下一篇

特约主编致读者

舒德干,席党鹏,苏新,万晓樵(执笔)   

  • 出版日期:2020-11-02 发布日期:2020-11-02

  • Online:2020-11-02 Published:2020-11-02

摘要:

        这本专辑是郝诒纯院士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共同为纪念恩师100周年诞辰而撰写的。郝诒纯老师在中国开创了微体古生物学的教学与研究。这一研究随后在古海洋学、能源地质和环境地质等领域中形成了突出贡献。在老师的教学活动中,除了中、新生代微体古生物方向外,早年还向古老时代扩展,致力于微体古生物学的一个特殊分支——寒武纪高肌介(介形类)的研究,并培养舒德干博士进行精深的探索。在随后的研究中,舒德干教授带领团队将这一领域从寒武纪微体化石研究扩展至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探索,在生命进化领域形成具有国际影响的理论。微体古生物与古海洋学是郝老师创新发展的代表性领域,其成就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第一,在我国率先开展微体古生物学的教学与研究;第二,开创钙质超微化石的研究,填补我国该学科的空白;第三,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微体古生物学研究;第四,将微体古生物学应用于含油气盆地勘探;第五,将微体生物学研究推向海洋科学。郝老师学术生涯的后期,研究领域向大化石拓展,在脊椎动物学领域也培养了优秀学生,在研究上形成了优质成果。本专辑三个主题的篇篇文章,便是郝诒纯老师的弟子们继承恩师的学术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而结出的学术硕果。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代表着地球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动物创新事件,大量丰富、保存精美的化石,为探索各动物门类的早期起源和辐射演化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舒德干教授领衔的学术团队系统回顾了澄江动物群的研究历史,阐述了澄江动物群研究的科学价值和人文哲学意义。团队的5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三幕式寒武纪大爆发假说对理解早期生命演化具有的重要指导意义;通过对埃迪卡拉纪晚期高家山生物群古生态学的研究,揭示了前寒武纪与寒武纪之交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全面总结了寒武纪纽芬兰世小壳化石研究,识别出丰富的寒武系第二阶底界的标志化石;详细评述了寒武纪叶足动物的谱系位置、演化、形态特征和生态,指出寒武纪叶足动物可能蕴涵着解译节肢动物起源及早期演化的关键信息;建立了刺胞动物在寒武纪早期的演化框架,发现从幸运阶到第三阶刺胞动物体型明显增大、分异度和丰度在幸运阶达到顶峰,然后在第二阶第三阶开始衰减的重要演化历程。腕足动物在寒武纪大爆发期间海洋底栖动物群落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团队还揭示了华南寒武纪早期磷酸钙质壳腕足动物的多样性及其形态差异,并提出舌形贝型亚门腕足动物可能在寒武纪第二世初起源于东冈瓦纳与华南板块,随后开始向全球扩散的论点。
          微体古生物与古海洋研究团队亦具有不俗实力。本栏目文章涉及有孔虫、介形虫、放射虫、钙质超微、轮藻、硅藻和微古鱼类等众多门类研究成果。在中—新生代东特提斯洋沉积与演化这一热点领域,作者们通过有孔虫化石,生动再现了西藏特提斯侏罗纪—古近纪的动态古地理演变,为特提斯洋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生物古地理约束;还建立了精细的西藏特提斯白垩纪—古近纪生物地层框架,为该时期重大地质事件的恢复提供了基础;在塔里木盆地西部,对白垩纪—古近纪地层框架、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特提斯海侵海退事件等课题的研究同样取得了新进展。在古生代微体古生物研究中,建立了可与全球对比的华南维宪阶精细的有孔虫生物地层序列,全面回顾了华北板块奥陶纪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并详细分析了滇黔桂盆地早二叠世有孔虫的生物地层及古生态;以居群为单位的轮藻化石研究新思路在生物地层对比中可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古海洋、古湖泊和全球变化是团队研究成果倍出的领域。作者们通过分析加利福尼亚洋流早更新世以来钙质超微化石和硅藻化石等记录,提出了该区涌升流受长周期“似太平洋年际震荡模式”控制的假设;通过对台西南海盆底栖有孔虫及其壳体氧碳同位素研究,恢复了其近5万年来冷泉微生境变迁记录,识别出系列甲烷喷溢间歇性增强事件;重建了云南云龙天池末次冰消期的硅藻生物多样性变化历史,发现在长时间尺度上,气候变暖有利于高山湖泊生物多样性;通过海洋调查获得沉积硅藻高分辨的空间展布特征,论证了硅藻分布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系统研究了冲绳海槽表层沉积物中的放射虫群落组成特征及影响因素;论述了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埋葬群分布特征。古生物与古海洋科学研究向微观发展,鱼类微体(器官)化石被不断探索,云南关底组丰富的鱼类微体化石为其时代厘定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证据。
        古脊椎动物研究虽然文章篇数不多,却是本专辑的特色,显示了郝老师弟子团队研究多元化的结果。新疆塔里木盆地近期发现的保存较好、具确切甲胄证据的奥陶纪鱼形动物化石,是我国乃至亚洲目前已知发现最早具外骨骼证据的鱼形动物;对产于甘肃三叠纪地层中的中华原始软骨硬鳞鱼的研究,提出原始软骨硬鳞鱼属于鲟形鱼类的基干类群;翼龙是生存于中生代的一类著名的会飞翔的爬行动物,产于早白垩世准噶尔盆地的乌尔禾翼龙动物群、吐哈盆地哈密翼龙动物群和辽西热河生物群中的翼龙化石,不仅是新发现,其生态和埋藏特征还证实了火山活动是形成中国西北和东北早白垩世生物多样性差异的重要原因;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早白垩世新的翼龙类化石——郝氏鄂托克翼龙,为早白垩世翼龙的分布与演化提供了新的材料。
        弟子们的这些文章展现了郝诒纯老师科研事业的发展和学生们的成长。在不同年代文献中,常可见“郝诒纯是著名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的介绍。在郝老师百年诞辰纪念日,若看到学生们在各自工作领域做出的成绩,一些佼佼者更继承了老师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的称号,相信老师会倍感欣慰。此时,我们希望通过这一专辑来共同表达对郝诒纯老师的缅怀。她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造诣,一直激励着我们努力奋进,潜心探索生命早期演化的奥秘,刻苦洞察微体古生物与古海洋环境的真谛。愿老师开创的科学事业能在一代代学生中发扬光大、成果层出不穷。(本专辑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陆相白垩纪科学钻探高分辨率古环境记录与古气候演化”(4179045)和 “111计划”项目(B20011)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