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前缘 ›› 2013, Vol. 20 ›› Issue (6): 80-84.

• 论文 • 上一篇    下一篇

芦山地震前的重力扰动

王新胜, 贾路路, 韩宇飞, 李强   

  1. 1. 地壳运动监测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 100045
    2. 中国科学院 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湖北 武汉 430077
    3. 中国科学院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地球深部研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29
  • 收稿日期:2013-08-19 修回日期:2013-09-22 出版日期:2013-11-15 发布日期:2013-11-15
  • 作者简介:王新胜(1984—),男,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地面重力资料处理与应用以及利用重力和地震资料联合反演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工作。E-mail:xswang@neis.gov.cn
  •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04057,41204013);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SKLGED201335E);中国科学院地球深部研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

  • Received:2013-08-19 Revised:2013-09-22 Online:2013-11-15 Published:2013-11-15

摘要:

继2008年汶川8.0级大地震“突然”发生后,2013年4月20日芦山7.0地震的“突然”发生,再一次表明大地震短临监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芦山地震后,对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简称“陆态网络”)连续重力台站的重力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分析,首次发现震前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重力扰动信号,周期分别为8~11 s和6~8 s。其中,周期为8~11 s的重力扰动信号从大震前1天开始逐渐增大,并于震中距大于1 570 km时消失;周期为6~8 s的重力扰动信号从大震前7天开始逐渐增大,能够被所有台站监测到。两种重力扰动信号可能反映了芦山地震孕震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对进一步揭示芦山地震孕震机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芦山地震, 震前重力扰动, 孕震机制, 陆态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