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鄢伟, 樊太亮, 张光学, 高志前, 李一凡, 张国庆, 李福元, 孙鸣, 吕瑶瑶. 塔里木盆地塔中—顺托果勒地区奥陶系鹰山组碳酸盐岩颗粒滩沉积特征[J]. 地学前缘, 2023, 30(4): 76-87. |
[2] |
陈飞, 范洪军, 范廷恩, 张会来, 赵卫平, 井涌泉. 西非尼日尔三角洲盆地A油田深水浊积水道沉积体系沉积特征[J]. 地学前缘, 2023, 30(4): 209-217. |
[3] |
马畅, 葛家旺, 赵晓明, 廖晋, 姚哲, 朱继田, 方小宇, 向柱.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第四系陆架边缘轨迹迁移及深水沉积模式[J]. 地学前缘, 2022, 29(4): 55-72. |
[4] |
陈晨, 姜在兴, 孔祥鑫, 吴世强, 陈凤玲, 杨叶芃. 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细粒岩沉积特征及其对页岩含油性的控制[J]. 地学前缘, 2021, 28(5): 421-435. |
[5] |
王昊, 崔鹏, Paul A.CARLING. 高能洪水沉积研究综述[J]. 地学前缘, 2021, 28(2): 140-167. |
[6] |
张自力, 朱筱敏, 廖凤英, 李琦, 张锐锋, 曹兰柱, 施瑞生. 断陷盆地缓坡带河流沉积砂体定量表征及控制因素分析:以霸县凹陷文安斜坡东营组三段为例[J]. 地学前缘, 2021, 28(1): 141-154. |
[7] |
武思琴,颜佳新,刘柯,严雅娟. 黔西南二叠纪早期陆源碎屑沉积体系对冈瓦纳冰川发育的响应[J]. 地学前缘, 2016, 23(6): 299-311. |
[8] |
李斌,胡博文,石小虎. 湘西地区志留纪沉积体系及典型前陆盆地的形成模式研究[J]. 地学前缘, 2015, 22(6): 167-176. |
[9] |
宋金民, 罗平, 刘树根, 杨迪, 王鑫, 李朋威. 塔里木盆地苏盖特布拉克地区下寒武统风暴岩及其地质意义[J]. 地学前缘, 2014, 21(6): 346-355. |
[10] |
方念乔, 刘豪, 李琦, 张维, 丁旋. 南海新生代碳酸盐沉积与区域构造演化[J]. 地学前缘, 2013, 20(5): 227-234. |
[11] |
廖纪佳, 朱筱敏, 邓秀芹, 孙勃, 惠潇.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重力流沉积特征及其模式[J]. 地学前缘, 2013, 20(2): 29-39. |
[12] |
朱筱敏, 邓秀芹, 刘自亮, 孙勃, 廖纪佳, 惠潇. 大型坳陷湖盆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模式: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为例[J]. 地学前缘, 2013, 20(2): 19-28. |
[13] |
李瑞保,裴先治,李佐臣,刘战庆,陈国超,陈有炘,魏方辉. 东昆仑东段晚古生代—中生代若干不整合面特征及其对重大构造事件的响应[J]. 地学前缘, 2012, 19(5): 244-254. |
[14] |
李胜利, 于兴河, 刘玉梅, 朱国金, 胡光义, 高博宇, 程岳宏, 晋剑利. 水道加朵体型深水扇形成机制与模式:以白云凹陷荔湾3-1地区珠江组为例[J]. 地学前缘, 2012, 19(2): 32-40. |
[15] |
朱筱敏, 刘媛, 方庆, 李洋 , 刘云燕, 王瑞 , 宋静, 刘诗奇 , 曹海涛, 刘相男. 大型坳陷湖盆浅水三角洲形成条件和沉积模式: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余油层为例[J]. 地学前缘, 2012, 19(1): 8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