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2年, 第1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2-01-1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国际层序地层学研讨会综述
    姜在兴
    2012, 19(1): 1. 
    摘要 ( 1903 )   PDF(998KB) ( 5102 )  

    结合“国际层序地层学研讨会”的相关内容,阐述了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的进展;内容包括碎屑岩层序地层学(涉及海相、湖相、河流相等)、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煤和其他沉积物层序地层学、层序地层标准化等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及其在常规油气与非常规油气勘探中的应用。最后指出了层序地层学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为研究方法标准化及应用地区特殊化,尤其要加强深水层序、碳酸盐岩层序、层序模拟等方面的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断陷盆地斜坡带精细层序地层研究与勘探成效
    赵贤正, 卢学军, 崔周旗, 侯凤香
    2012, 19(1): 10. 
    摘要 ( 1613 )   PDF(1296KB) ( 1563 )  

    通过加强断陷盆地斜坡带层序地层研究,精细刻画沉积体系纵横向分布,创新构建油气成藏模式,发现落实地层岩性圈闭,有效地指导了冀中坳陷斜坡带地层岩性油藏勘探发现。以饶阳凹陷蠡县斜坡为例,应用单井层序划分—连井层序对比—地震层序识别—层序发育模式构建等“四步”法,结合冀中坳陷全区层序地层统层结果,指出蠡县斜坡古近系层序发育不完整,下部的二级层序(Es4—Ek)和SQ1—SQ6等6个三级层序发育差,而中、上部的2个二级层序和SQ7—SQ13等7个三级层序发育较齐全,形成了独特的层序演化和沉积充填样式。SQ9、SQ10是主要勘探目的层段,以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滨浅湖沉积体系为特征,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前缘水下分流水道和滨浅湖滩坝砂体构成了有利储集体。依据有利储集相带与古地貌配置关系,结合地层岩性圈闭发育特点和油源条件,构建了潜山周缘超覆、台坡砂体上倾尖灭、低幅鼻隆透镜体等3种地层岩性油藏模式,指导蠡县斜坡中北段油气勘探发现了亿吨级规模石油储量,取得了良好勘探成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浅议层序边界
    李绍虎
    2012, 19(1): 20. 
    摘要 ( 2025 )   PDF(1265KB) ( 3030 )  

    基于现行层序地层学标准化建议方案出现的层序边界差异,分析层序边界设置的演变历史,存在将相对应的整合面cc分别放置在海平面、相对海平面或基准面垂向变化的1/8周期处、最低点、最高点3种方式。Sloss关于科迪勒拉冒地槽和阿巴拉契亚冒地槽之间的北美克拉通层序划分的年代地层关系图解,以及生物地层学均证实不整合面“揳入”层序为整体趋势,包围层序仅为局部的,这一观念的转变有利于层序地层学的进一步发展;岌岌湖现代水下加积扇实体模型经验地证实层序边界为残留最大水泛面及其相对应的不整合面,该定义也可为硅质碎屑岩背景提供借鉴。通过实例分析,比较了强迫海退底界、强迫海退顶界、残留最大水泛面+相对应的整合面3种层序边界划分,建议将不整合面“包围层序”的观念调整到“揳入且部分界定”这一理念上来。此外,对岸线迹线周期性约束层序边界、横向上不整合面上下地层成因关联性与其不整合面发育时间区间呈负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陆相湖盆层序构型及其岩性预测意义:以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为例
    朱红涛, Keyu Liu, 杨香华, 舒誉, 吴静, 李敏
    2012, 19(1): 32-39. 
    摘要 ( 2071 )   PDF(880KB) ( 1388 )  

    地层岩相组合有规律地分布于层序的不同体系域。为了有效地进行储层发育、烃源岩分布的预测,文中提出层序构型的明确概念、类型、识别标志及其意义。层序构型是指三级层序内不同体系域地层单元时间空间组成配置关系,其类型可分为L型、T型、TH型、H型(EH型和LH型)4种,其中,L型层序主要为富砂层序,储层相对发育;T型层序为富泥层序,烃源岩最为发育;TH型层序为富泥层序,烃源岩相对发育;EH型层序为富泥层序,烃源岩发育程度次于TH型层序;LH型层序主要为富砂层序,储层相对发育。珠江口盆地富烃的惠州凹陷文昌组层序构型实例分析表明,惠州凹陷南缘主要为T型层序,烃源岩相对发育,北缘主要为H型层序,储层相对发育。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晚三叠世前陆冲断活动控制的沉积层序特征
    张天舒, 吴因业, 郭彬程, 冯有良
    2012, 19(1): 40-50. 
    摘要 ( 2132 )   PDF(1693KB) ( 1259 )  

    从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特征入手,通过对鄂尔多斯西南缘前陆冲断带汭河—陇县—麟游露头剖面和前陆斜坡带延河剖面上三叠统延长组典型露头剖面的观测与对比,以及显微镜薄片分析,讨论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前陆不同构造带在沉积层序演化、砂体展布及储层微观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及主控因素。认为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延长组长10—长2下部油层组可划分为3个湖侵体系域和3个湖退体系域。沉积砂体集中发育在湖侵早期和湖退阶段。前陆冲断带近秦祁造山带物源区,坡度陡,砂体沉积受构造作用控制,发育近物源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快速入湖,砂体厚度大,砂岩粒度较大,岩屑、杂基含量较高,储层物性相对较差。前陆斜坡带距离北部阴山褶皱带物源较远,坡度缓,砂体沉积受湖岸线迁移控制,发育远物源曲流河三角洲。砂体展布范围大,沉积相变化频繁,砂岩粒度较小,杂基含量较低,后期成岩作用产生次生孔隙,可成为较好储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试论湖相高频旋回水下间断面的成因:揭示湖盆短期沉降过程的突破口
    王冠民, 吴智平, 陈清华
    2012, 19(1): 51-57. 
    摘要 ( 1496 )   PDF(610KB) ( 1114 )  

    在湖相条件下,常发育沉积水体单一向上变浅的高频旋回,旋回底部为水下间断面,间断面之上的古水深迅速增大。在陆相层序地层学研究中,常将这类间断面直接归为古气候变化引起湖泛和物源后退形成的水下无沉积作用面。但这种认识目前还难以得到圆满的解释,而如果将其归为盆地短周期的间歇性构造沉降成因似乎显得更为合理。针对湖相高频旋回水下间断面的成因研究,不仅可以进一步探讨盆地短周期的构造活动方式及其对湖相高频旋回沉积过程的影响,也为在湖相条件下更好地应用米兰柯维奇旋回理论提供研究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尼日尔Agadem区块古近系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研究
    付吉林, 孙志华, 刘康宁
    2012, 19(1): 58-67. 
    摘要 ( 2497 )   PDF(1128KB) ( 1184 )  

    古近系是尼日尔Termit坳陷Agadem区块目前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位,但研究区目前整体勘探程度低,对古近系有利沉积相带及砂体的展布没有系统的认识,这些都极大制约了进一步的油气勘探。因此在研究区古近系开展层序地层和沉积体系的研究,预测有利砂体分布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文章以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理论为指导,依据录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运用准层序组叠加样式、ΔlogR、地震反射终止关系及地震时频分析等方法,在Agadem区块古近系识别出2个二级层序界面、4个三级层序界面,将古近系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5个三级层序(ESQ1—ESQ5)。在建立的层序地层格架内,综合岩心相、测井相及地震相特征分析了Agadem区块古近系的沉积环境,认为古近系层序ESQ1—ESQ3沉积时主要发育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层序ESQ4—ESQ5沉积时主要为湖泊相沉积。在层序格架内沉积体系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本区古近系的两种沉积模式:层序ESQ1—ESQ3的拗陷期沉积模式及层序ESQ4—ESQ5的断陷期沉积模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京延庆硅化木公园地质剖面陆相层序地层特征分析
    张元福, 魏小洁, 徐杰, 王航
    2012, 19(1): 68-77. 
    摘要 ( 1919 )   PDF(1513KB) ( 1569 )  

    陆相层序地层的研究是由海相层序地层研究演变而来,但陆相层序控制因素的不同造成陆相层序在规模、体系域发育特征等与海相层序都具有很大的区别。陆相层序受构造、事件沉积和气候等多因素影响,往往很难找到发育完整又易于观察的层序剖面。文中以北京北部延庆硅化木公园的中生界侏罗系“花盆”盆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露头观察、自然伽马点测和采样分析等地质方法,细致观察和分析了整个地质剖面,根据沉积和层序特征,划分出7个陆相层序,在各个层序内部又细分出各种不同体系域类型并确定了识别标志。根据研究结果,总结了陆相山间盆地层序地层的一些典型特征,初步划分出3种典型的陆相层序。同时将本区广泛出现的硅化木化石成因解释为大规模湖泛和火山作用的综合结果,并将木化石的出现作为大规模湖泛出现的标志。研究成果完整呈现了受构造、气候和事件沉积等多重影响的小型陆相山间盆地的湖泊层序典型特征,具备一定的代表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松辽盆地姚家组—嫩江组沉积演化与成藏响应
    冯志强, 张顺, 付秀丽
    2012, 19(1): 78-88. 
    摘要 ( 1926 )   PDF(2092KB) ( 2228 )  

    松辽盆地姚家组—嫩江组是一套完整的基准面升降旋回沉积地层,嫩江组二段底部最大湖泛面形成了盆地范围内稳定分布的油页岩,不仅是层序及地层对比的标准界面,而且成为重要的烃源岩层和盖层。姚家组及嫩江组一段是湖进形成的大型湖泊与退积型三角洲沉积,嫩江组二段到五段是强制性水退形成的大型湖泊与进积三角洲沉积;在湖进期嫩江组一段长轴物源方向发育大型重力流水道及末端浊积扇沉积,在嫩江组二段强制性水退环境下进积型三角洲前方发育大型滑塌扇沉积;储集层是湖进湖退过程中形成的大型三角洲复合体,以分流河道、河口坝及席状砂体为特征,这些砂体向湖盆中心延伸楔入湖相泥岩及成熟烃源岩中,形成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关系,特别是盆地长轴物源方向发育的大型三角洲复合体成为油藏集中发育的良好场所,是松辽盆地成为巨型陆相含油气盆地的重要地质条件,同时重力流水道及滑塌扇体也具有形成岩性油气藏的有利条件,是不可忽视的勘探领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型坳陷湖盆浅水三角洲形成条件和沉积模式: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余油层为例
    朱筱敏, 刘媛, 方庆, 李洋 , 刘云燕, 王瑞 , 宋静, 刘诗奇 , 曹海涛, 刘相男
    2012, 19(1): 89-99. 
    摘要 ( 2986 )   PDF(1579KB) ( 5002 )  

    大量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分析表明,下白垩统泉头组沉积时期,松辽盆地三肇凹陷的物源主要来自凹陷北部和西南方向,具备了发育大型浅水三角洲的有利地质条件,即盆地基底稳定沉降,盆广坡缓;古气候干热,古温度可达37℃;母源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形成大量碎屑物质;古水体浅,小于10 m,湖平面波动频繁,湖泊水位发生旋回变化等。大型坳陷湖盆浅水三角洲具有以下典型沉积特征:岩性细,成熟度中等,粒度概率曲线具有牵引流沉积特征;砂岩中发育有丰富的强水动力沉积构造;紫红色泥岩大面积展布,生物扰动强烈;垂向上多个间断正韵律相互叠置;具有叠瓦状前积反射地震相;三角洲大面积稳定展布,砂地比值低;发育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以及席状砂,不发育河口坝。气候是浅水三角洲展布形态的主要控制因素。在干旱气候条件下,湖泊收缩,河流携带碎屑物质长距离搬运,形成枝状三角洲,分流河道在凹陷内的延伸距离一般超过20 km,宽度为800 ~1 800 m。在湿润气候条件下,湖泊扩张,受湖泊的阻碍作用,河道频繁分叉改道,形成网状三角洲,分流河道在凹陷内的延伸距离一般不超过15 km,宽度为500~1 600 m。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分布广,纵横叠置,利于构成岩性油气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断陷湖盆滩坝砂体成因与成藏:以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为例
    王永诗, 刘惠民, 高永进, 田美荣, 唐东
    2012, 19(1): 100-107. 
    摘要 ( 1878 )   PDF(1133KB) ( 2310 )  

    滩坝砂是一种发育在滨浅湖高能环境的薄互层沉积,是以往未被重视的、认识程度较低的碎屑岩储集体。围绕滩坝砂成因与成藏的难点,研究了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滩坝砂沉积特征和分布规律,明确了滩坝砂成藏要素与富集规律。提出了滩坝砂沉积受古地貌、古水动力(波浪、湖流)和古基准面控制的“三古控砂”机制和油气成藏受断裂裂隙、有效储层、烃源岩超压控制的“三元控藏”认识,指出断陷盆地中长期基准面持续上升,短期基准面频繁震荡形成了大面积分布的滨浅湖滩坝砂沉积,烃源岩生烃增压与成岩过程中耗水降压共同作用下的“压吸充注” 是滩坝砂岩大面积含油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堡凹陷东营组巨厚堆积的关键控制要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王华, 赵淑娥, 林正良, 姜华, 黄传炎, 廖远涛, 廖计华
    2012, 19(1): 108-120. 
    摘要 ( 1888 )   PDF(1540KB) ( 1229 )  

    以南堡凹陷东营组为研究对象,采取时空演化与对比的方法,从东营组发育期构造活动的独特性出发,判别出凹陷边缘断裂的活动性在古近纪晚期进一步增大的同时,凹陷整体的坳陷作用也在进一步增强。在上述边界断层强烈活动和基底沉降强烈增速的"双强要素"联合作用下,南堡凹陷的沉降中心、沉积中心均远离边界断层而发育于凹陷中心,并导致了在东营组堆积期大面积深湖相沉积的发育;其内部堆积了厚层的深湖相泥岩和大量的深湖浊积体,同时在凹陷北部的断控陡坡部位发育了大量的扇三角洲体系,在南部缓坡部位则发育了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从而使东营组内部储层非常发育,且类型齐全;新近系巨大的地层厚度导致了东营组的烃源岩进入生烃门限而生烃、排烃,从而构成了良好的“自生自储”组合。东营组堆积期及其后的新构造运动又导致了大量的同沉积断层活动和晚期的再活动,这些断层有效地将东营组储集体与下伏Es3+Es2+Es1的“烃源灶”沟通,并将下部油气垂向运移至东营组乃至更浅层位的储集体内聚集成藏,从而造就了东营组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断陷湖盆洼陷带重力流沉积特征与模式:以南堡凹陷东部东营组为例
    鲜本忠, 万锦峰, 姜在兴, 张建国, 李振鹏, 佘源琦
    2012, 19(1): 121-135. 
    摘要 ( 1688 )   PDF(1949KB) ( 1891 )  

    利用岩心、粒度、测井信息和重力流沉积理论,系统研究了南堡凹陷东部洼陷带东营组重力流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该区重力流沉积砂岩常夹于灰色、灰黑色泥岩中,砂岩相发育,其中正递变层理(含砾)中细砂岩相(S3)、粉砂岩相(S4)和块状层理中细砂岩相(S2)发育层数最多,块状层理含砾砂岩相(S1)次之;S2沉积厚度最大,S1和S3次之。 按支撑和沉积机制,将本区重力流分为浊流、砂质碎屑流、颗粒流和液化流,其中砂质碎屑流以基质支撑、冻结块状沉积为特征。不同重力流发育程度有明显差异。从砂岩层数看,浊流最多,砂质碎屑流次之,颗粒流和液化流最少;从单期沉积厚度看,砂质碎屑流最大,平均为1.17 m,浊流沉积最小,仅平均为0.25 m。为了回避取心的局限性、弱化重力流成因,突出具有油气储集意义的砂层概念,开展了测井岩性解释,结果表明该区重力流沉积为细砂岩或粉砂岩,单层平均厚度2.94 m,最大厚度可达9.5 m,其中单井中厚度在3 m以上的砂体可达22层、累积达107.5 m。本区重力流沉积为滑塌成因,除了(扇)三角洲前缘斜坡的自然滑塌外,断层(地震)活动或间歇式火山喷发是其关键的触发机制;断层活动除了提供滑塌的动力外,还影响着其堆积场所和沉积的结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川东南—黔北地区龙马溪组沉积环境及对烃源岩的影响
    张春明, 张维生, 郭英海
    2012, 19(1): 136-145. 
    摘要 ( 2642 )   PDF(1249KB) ( 3101 )  

    川东南—黔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发育富含有机质泥页岩,是华南地区海相地层中的优质烃源岩之一,且分布广泛,厚度大,是有利的页岩气勘探区。通过研究区30条野外露头剖面和12口钻井的资料分析,结合岩性、元素地球化学、测井地球物理及古生物等相标志研究,对川东南—黔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沉积环境、沉积演化及其对烃源岩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川东南—黔北地区龙马溪组识别出泥质深水陆棚、泥质浅水陆棚、砂泥质浅水陆棚、砂质浅水陆棚、灰泥质浅水陆棚、灰质浅水陆棚、浊流沉积、台地边缘浅滩生物礁浊流等8种沉积类型,其中泥质深水陆棚是龙马溪组烃源岩形成的主要沉积环境。通过对沉积环境的研究,认为龙马溪组底部缺氧的滞留环境和缓慢的沉积速率是龙马溪组优质烃源岩发育的主要因素。研究为区内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有力保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沙三中亚期东营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岩定量预测
    李宇志, 毕明威, 刘惠民, 高永进, 陈世悦
    2012, 19(1): 146-155. 
    摘要 ( 1856 )   PDF(1128KB) ( 1777 )  

    东营凹陷沙三中亚段广泛发育三角洲浊积体系沉积。根据砂层组沉积的垂向变化特征,将沙三中亚段沉积时期东营三角洲自上而下划分为1~9期次,自东向西向湖盆中心进积。与三角洲有关的前缘浊积体包括滑动浊积岩、滑塌浊积岩及远源浊积岩3种类型,其中滑塌浊积岩发育的规模、数目最为稳定,是前缘浊积体定量研究的重要类型。笔者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对单因素关系进行探讨,进而分析多因素综合关系,对沙三段中亚段沉积时期东营三角洲前缘浊积体进行定量研究,从而探讨三角洲沉积结构与前缘滑塌浊积体发育的定量关系。研究发现,三角洲沉积结构特征(三角洲前缘地层厚度H、砂岩百分含量x等)、浊积岩滑移距离s以及三角洲前缘斜坡坡角的大小α,可以定量地确定,并且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体发育的厚度h与前缘厚度H、前缘砂岩百分含量x成正相关,与浊积体滑移距离s呈负相关,并且得到预测三角洲前缘浊积体厚度h的数学模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松辽盆地青山口组一段油页岩成矿条件及有利目标区分析
    张静平, 唐书恒, 吕建伟, 解慧, 吴敏杰, 郭东鑫, 陈江
    2012, 19(1): 156-162. 
    摘要 ( 1948 )   PDF(1160KB) ( 1274 )  

    基于钻井、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资料,开展了松辽盆地青山口组一段油页岩成矿条件及有利目标区分析。研究发现,松辽盆地青山口组一段油页岩最大厚度达15 m;埋深几十米~2 000 m,盆地东南部农安登娄库一带埋深在500米以浅。将青山口组划分出3个三级沉积层序,青一段油页岩形成于SQ1层序下降半旋回,为深湖相沉积物,油页岩分布受该时期深湖相沉积范围的控制。根据研究区整体地质勘查程度,选取油页岩埋深和油页岩厚度为主要评价指标,并以含油率作为参考指标,建立了青一段油页岩有利目标区优选方案,确定了A类选区为农安增盛长春岭朝阳沟勘查区和白城东北部勘查区,B类选区为登娄库背斜带南部地区,C类选区为农安增盛长春岭朝阳沟勘查区外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营凹陷古近系沙四上亚段滩坝储层特征及次生孔隙展布模式
    刘康宁, 赵伟, 姜在兴, 刘凤菊, 贾屾
    2012, 19(1): 163-172. 
    摘要 ( 2063 )   PDF(859KB) ( 1584 )  

    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滩坝砂体广泛发育,平面上呈带状分布。滩坝砂体储层中次生孔隙是形成有效储层的重要条件,研究区存在的次生孔隙主要包括碳酸盐溶蚀孔隙和石英溶蚀孔隙两种类型,分属于两种不同流体成因。根据对不同滩坝沉积区储层次生孔隙和成岩作用的研究发现东营凹陷不同构造位置次生孔隙的成因类型不同,这是由于滩坝砂体中储层的固体和流体性质存在差异。固体性质的差异一般是由于沉积体距离物源的远近和沉积环境的不同造成的,而流体性质的差异主要是沉积体附近断层的连通性和活动性造成的。因此滩坝砂体的次生孔隙成因在横向上也相应地呈现出带状分布的特征:砾质滩坝主要为酸性成岩作用主导次生孔隙发育带,近岸滩坝主要属于酸碱共同作用次生孔隙发育带,远岸滩坝和中央共振带滩坝主要是碱性成岩作用次生孔隙发育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渤南洼陷沙三下亚段泥页岩储集空间研究:以罗69井为例
    邓美寅, 梁超
    2012, 19(1): 172-181. 
    摘要 ( 2344 )   PDF(1423KB) ( 1586 )  

    济阳坳陷渤南洼陷沙三下亚段泥页岩厚度大、分布广,主要发育了深灰色泥岩、灰质泥岩、油泥岩、泥质灰岩和黄褐色—灰褐色油页岩。泥页岩的有机碳含量高,最高可达9.0%;生烃潜量高,最高可达82.6 mg/g;演化程度高,最高可达3.0%;该区泥页岩既是良好的烃源岩,也是页岩油气赋存的有利场所。为研究该区沙三下亚段页岩油气储集空间,文中通过岩心观察、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等手段,认为研究区泥页岩储集空间中裂缝包括构造裂缝、层间微裂缝、超压破裂缝;空隙主要为微孔隙,包括黄铁矿晶间孔、粘土矿物晶间孔、方解石晶间孔。总体上来讲,储集空间以构造张裂缝、层间微裂缝、粘土矿物晶间孔及方解石晶间孔为主导。通过对比不同岩相间储集空间的类型与特征,认为沙三下12下、13上砂组纹层状泥质灰岩为储集性能最好的岩相。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厄瓜多尔奥连特盆地白垩系M1油藏沉积储层新认识
    陈诗望, 姜在兴, 滕彬彬, 徐德军
    2012, 19(1): 182-187. 
    摘要 ( 1616 )   PDF(984KB) ( 1335 )  

    在14、17区块古地貌东高西低的区域性认识基础上,根据砂岩厚度分布规律、构造反演、岩心以及录井中高岭石的相对含量,确定了古地貌特征,指出在H油田存在南北向古海岛。结合沉积模式,描述了M1层沉积微相展布。结果表明:H油田位于泥坪和混合坪亚相,N油田位于砂坪亚相和潮道发育区,K—S油田位于潮下带,W油田为潮控三角洲沉积。并对沉积相控制的储层特征和含油性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有利储层为潮道和砂坪砂岩,为中高孔特高渗储层,此类储层分布在目前构造的斜坡部位;混合坪和泥坪中储层分布局限,易形成差油层或干层,此类储层分布在目前构造顶部。由于构造和储层的特殊匹配关系,形成构造岩性复合油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微体古生物定量水深法对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
    沉积早期湖泊水深再造
    苏新, 丁旋, 姜在兴, 胡斌, 孟美岑, 陈萌莎
    2012, 19(1): 188-199. 
    摘要 ( 2022 )   PDF(880KB) ( 1534 )  

    东营凹陷广布的始新统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滩坝砂岩具有十分巨大的勘探价值和潜力。对沙河街组沙四上亚段滩坝砂体的精细勘探,要求对古水深展开水深量化再造的研究。文中在对东营凹陷47口含沙四上亚层段低位域层段多门类微体古生物分析和高分辨层序地层学地层划分基础上,确定量化估计水深的古生物替代标志,获得如下主要研究成果:(1)获得较高分辨率(2 m等深线表示)的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低位体系域沉积期间古水深量化等值图;(2)东营凹陷是一个以滨浅湖(水深0~15 m)为主的湖泊;(3)湖盆具“北深陡南浅缓”的特点,湖边高地或隆起向湖方向深入的岬角一带与陡坡冲积环境相邻;(4)湖盆凹陷内“东西分异”的次级地貌格局,从东向西,出现较深水区、中央深水区和西南浅水带,其长轴均为北东南西走向。上述结果可与前人研究比较或验证,表明文中所获的多门类微体化石叠合水深量化标志和结果可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宽频带高分辨率地震分析河道砂体层序地层特征
    李子顺
    2012, 19(1): 200-208. 
    摘要 ( 2019 )   PDF(1736KB) ( 1157 )  

    松辽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的主要目标是大型河流三角洲沉积的河道砂体,河道砂体单层厚度普遍较小,河道改道频繁,地层对比特征不明显,缺乏明显的对比标志。为用地震资料描述河道砂体,近几年我们研制出宽频带高分辨率地震技术,地震频带宽度达5~360 Hz,视主频达150 Hz,分辨率大幅提高。怎样以层序地层的观点用宽频带高分辨率地震描述河道砂体是一项迫切的任务。应用正演模型技术,分析了薄层河道砂体的宽频带高分辨率地震特征,认识到河道砂体两侧河床的角度不整合斜反射是识别河道砂体的重要层序地层标志。本文通过井震结合,解释了松辽盆地杏树岗3D地震工区宽频带高分辨率地震剖面,识别出单一河道和复合河道两种河道类型,分析了扶余油层上部宽频带高分辨率地震的层序地层特征,通过x70井扶余油层层序五下凹型河道砂体的剖面和平面特征分析,依据地震地层学的观点,认为该河道砂体具有网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特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频层序格架下的地质地球物理模型与砂体预测
    刘豪, 周心怀, 田立新, 赖维成, 郭涛, 李世燕, 张帅
    2012, 19(1): 209-220. 
    摘要 ( 1774 )   PDF(1556KB) ( 1099 )  

    黄河口凹陷位于中国渤海湾盆地的东南部,新近纪发育大型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为本地区隐蔽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地质条件。论文以渤海盆地黄河口凹陷B34区块晚中新世明下段SQ1层序为例,将该层序划分了10个准层序组。通过对各准层序组详细的岩性统计发现岩性主要为砂岩和泥岩,厚度较大的砂岩主要分布在PSS1和PSS10,其他准层序组内部多发育薄层砂,砂岩的发育特征与其在同一层序中的沉积位置有关。在岩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区不同准层序组中均方根振幅与钻井井点位置岩性的统计、7类岩性组合的一维正演模拟等发现岩性及其组合与振幅之间存在如下关系:强振幅对应了较厚的砂体,振幅较弱则砂体不发育,振幅中一般为大套泥岩夹中薄层砂岩。据此以PSS1为例,进行了砂体的精细刻画。尽管建立了岩性和振幅强弱之间的关系,但定量确定砂岩厚度仍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只能根据振幅强弱来定性确定砂岩的相对厚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地震属性分析沉积环境的误区:以辽河盆地滩海东部凹陷东二段为例
    杨懿, 姜在兴, 魏小洁, 陈冬, 朱克, 徐杰
    2012, 19(1): 221-227. 
    摘要 ( 1938 )   PDF(989KB) ( 2770 )  

    为了解辽河盆地滩海地区东二段沉积相类型,通过现代河流沉积调研以及岩心、测井、地震相综合分析,结果证明:滩海地区东二段沉积相类型主要以滨浅湖滩坝相为主,而非地震属性图所反映的河流相沉积,地震属性解释存在误区。古沉积环境解释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如何理解“保存”的概念。河流在自身演化过程中迁移、改道时常发生,在漫长的地质时间内,难以保存一个完整的河道。沉积环境分析中,应当遵循从岩心相—测井相—地震相的分析过程,而不是单纯依据地震属性直接进行沉积相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5.12震源区牛眠沟暴雨滑坡泥石流预测模型
    王治华, 郭兆成, 杜明亮, 程尊兰
    2012, 19(1): 228-238. 
    摘要 ( 2237 )   PDF(1679KB) ( 3629 )  

    牛眠沟研究区位于20080512汶川大地震线性震源的南端,受强烈地震力作用,区内山体遭受严重破坏,发生多处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根据已建立的暴雨滑坡、泥石流预测概念模型,暴雨滑坡、泥石流预测可视为判断滑坡形成的地质环境和确定触发滑坡的降雨特征。查明研究区地质环境及灾害特征,确定了产生滑坡、泥石流的必要地质环境因子,以数字滑坡技术获取这些因子数据,代入模型,即可评价研究区各处、各沟谷发生滑坡、泥石流的危险程度;与相似地质环境及气候条件进行类比,确定研究区触发滑坡、泥石流的降雨特征及降雨量阈值后,最终建立暴雨滑坡、泥石流预测模型。据此模型进行研究区暴雨滑坡、泥石流预测,实地验证表明滑坡、泥石流发生位置的准确率>90%。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沉积盆地动态分类方法:从原型盆地及其叠加发展过程讨论
    温志新, 童晓光, 张光亚, 王兆明, 宋成鹏
    2012, 19(1): 239-252. 
    摘要 ( 2179 )   PDF(1227KB) ( 1816 )  

    沉积盆地是油气生成和聚集的基本地质单元,其形成和发展为板块构造演化所控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板块从分离到汇聚的不同阶段、板块的不同位置,产生不同的原型盆地,形成了特定的构造沉积体系,决定了其生、储、盖等基本含油气条件;二是后期叠加的原型盆地不但本身具有新的油气地质特征,还能够改变早期原型盆地的成藏条件及油气分布规律。以板块构造演化历史为时间线索,通过对现今盆地早期原型及其后期叠加改造过程的系统解剖,用动态方法将全球处于一个威尔逊旋回的现今盆地划分为12种类型。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各类盆地的基本属性及含油气条件,为科学预测各类盆地的含油气远景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海相烃源岩的成藏有效性分析
    王传刚
    2012, 19(1): 253-263. 
    摘要 ( 2760 )   PDF(1180KB) ( 2860 )  

    明确海相烃源岩的勘探前景对于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勘探非常重要。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广布的下奥陶统马家沟组碳酸盐岩动荡、富氧的古地理环境决定了其有机质丰度低、有机质类型差、生烃潜力低的先天性,不能成为有效烃源岩。盆地西、南缘广大地区呈“L”型连片分布的深水斜坡相中奥陶统平凉组泥页岩和泥灰岩有效烃源岩厚度80~200 m,有机质类型好(以Ⅰ型为主),有机质丰度高(>02%),存在大面积中等以上烃源岩,并基本处于高、过成熟阶段,有过较高程度的生排烃过程。生烃热模拟实验表明平凉组烃源岩在演化程度达到Ro值21%时,产烃率(TOC产烃)可高达22433 kg/t,原始生烃潜力巨大,地质历史上已累计生成资源量约432亿 t 油气当量,勘探前景广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鄱阳湖流域水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翟大兴, 杨忠芳, 柳青青, 夏学齐, 侯青叶, 余涛, 袁国礼, 冯海艳
    2012, 19(1): 264-277. 
    摘要 ( 1712 )   PDF(930KB) ( 1478 )  

    在地球表生系统中,化学风化作用强烈改变着岩石、水体、土壤和大气成分,是元素地球化学循环的最主要驱动力。河水溶解物质主要来源于流域内岩石化学风化,同时受到降水、人类活动的影响。文中通过对鄱阳湖流域河水样品的采集和化学成分分析,结合流域地质背景,研究了河水化学成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本区河水Cl-、SO2-4所占比例显著增高,有逐渐酸化趋势;与世界上其他主要河流相比较,该区Ca2+/Na+、Mg2+/Na+、HCO-3/Na+等比值偏低,反映了较强的蒸发岩溶解及人类活动影响特征。该区河水离子特征主要由岩石风化所控制,降水对该区河水溶解物质贡献率为10.3%,农业生产活动对鄱阳湖水溶解物质贡献率为4.9%,矿山活动对饶河丰水期、枯水期离子总量贡献率分别为8.9%、14.6%。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西省鄱阳湖流域农田生态系统土壤Se元素含量变化研究
    魏然, 杨忠芳, 侯青叶, 尹国胜, 衷存堤, 邓国辉, 马逸麟
    2012, 19(1): 277-289. 
    摘要 ( 1801 )   PDF(923KB) ( 1056 )  

    以江西省鄱阳湖流域农田生态系统中Se元素为研究对象,以大气干湿沉降、灌溉、施肥、喷施农药为输入途径,以农作物收割、地表径流以及Se升华为输出途径对Se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流域Se元素的大气干湿沉降通量密度平均值为 6.90 g/(hm2·a),灌溉、施肥、喷施农药通量密度明显较低,它们对土壤Se元素的富集贡献率分别为77%、20%、1%和2%。Se通过升华输出通量密度相对较小,土壤Se年净增量主要受大气干湿沉降的制约。以20 cm厚的耕作土体为研究介质,经估算,当前的Se年平均通量密度可引起土壤Se质量分数升高0.007 mg/kg。20 a后研究区富硒土壤将由目前5 960 km2增加至6 672 km2。研究中未考虑天降水下渗问题,这对中国南方土壤中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