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矿)石、地层特征及地质意义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初论微陆块在中亚造山带演化中的作用:以锡林浩特微陆块为例
邵济安,田伟,唐克东,周新华
地学前缘    2018, 25 (4): 1-10.   DOI: 10.13745/j.esf.sf.2018.4.45
摘要326)      PDF(pc) (2171KB)(609)    收藏
镶嵌状拼合在中亚造山带众多的古老陆壳块体或微陆块,是前期古亚洲洋的特征之一。本文重点讨论的是锡林浩特微陆块,组成微陆块基底的锡林郭勒杂岩既经历了早古生代的构造热事件,也保留了前寒武纪的古老锆石。当晚古生代(C2—P1)造山带遭受到强烈的伸展变形和底侵作用时,锡林浩特微陆块又起到支柱作用:当微陆块的南、北边缘发生裂谷活动时,微陆块内部却保持了稳定的滨浅海相沉积环境;在微陆块受到来自上地幔的底侵作用时,微陆块通过伸展背景下非造山的双峰式岩浆活动,及其与微陆块再次重熔有关的碱性花岗岩侵位,使得陆壳发生进一步的垂向增生和固结,保持了造山带的构造格局。本文讨论的正是在底侵作用的深部背景下认识该区在晚石炭世出现的一些独特的地质现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华北克拉通北缘少郎河地区约2.5 Ga的二长花岗岩及地质意义
郭云鹏,刘建明,曾庆栋,高帅,王路明
地学前缘    2018, 25 (4): 11-22.   DOI: 10.13745/j.esf.yx.2017-5-4
摘要218)      PDF(pc) (4693KB)(392)    收藏
本文首次在华北克拉通北缘少郎河地区发现新太古代末期(约2.5 Ga)二长花岗岩,并对其进行了锆石UPb定年、主微量和锆石Hf同位素原位微区分析。研究表明,这套二长花岗岩形成年龄为(2 527±25) Ma,属于新太古代末期。岩石整体为块状构造,局部呈似片麻状构造,中粗粒结构,并可见暗色包体。主量元素显示其富Na和K,低P,A/CNK=0.80~0.96,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微量元素方面,富集轻稀土元素并基本无Eu异常,富集Rb、Sr、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i、Ta、P等高场强元素。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二长花岗岩εHf(t)值在-4.0~4.8,均值为-0.6,对应的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在2 712~3 221 Ma,暗示二长花岗岩可能为中新太古代新生下地壳熔融后结晶分异的产物。结合近年来少郎河地区新发现太古宙绿岩带和TTG岩石,提出在该地区存在前寒武基底,存在形式可能为一古老的微陆块。二长花岗岩的形成是新太古代末期(约2.5 Ga)华北陆块克拉通化的重要标志。虽然二长花岗岩地化特征具有俯冲背景的特点,我们依然认为在新太古末期华北微陆块之间仅有有限的和小规模的弧陆或陆陆的俯冲和碰撞,与板块构造的体制有较大的差别。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朝鲜半岛中部的志留系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金炳成,王训练,江进建,李哲俊,李斌,许哲雄,金明学
地学前缘    2018, 25 (4): 23-31.   DOI: 10.13745/j.esf.sf.2018.4.40
摘要213)      PDF(pc) (2345KB)(263)    收藏
朝鲜半岛的志留系仅见于中朝克拉通东缘朝鲜半岛中部的平南盆地。该盆地志留系发育于谷山—新溪—遂安地区和法洞地区。谷山—新溪—遂安地区的志留系划分为碎屑碳酸盐岩组成的谷山组和碳酸盐岩为主的月阳里组,化石非常丰富,包括珊瑚类、腕足类、海百合类和腹足类等,该地区谷山组中部和月阳里组上部发育以床板珊瑚为主的生物礁。法洞地区志留系主要为碎屑岩,夹碳酸盐岩薄层,化石极少。将平南盆地志留系生物地层划分为5个组合带,自下而上依次为Striispirifer shiqianensis带、Palaeofavosites balticusCamarotoechia ubsuensis组合带、Favosites songrimensisLeptostrophia guizhouensis组合带、Parastriatopora coreanicusPleurorima granata组合带和Pentagonocyclicus monocostatusPentagonopentagonalis probus组合带。据此认为谷山组时代为兰多维列世,月阳里组时代为温洛克世—罗德洛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莱芜张家洼铁矿磁铁矿LA-ICP-MS微量元素特征及其对成矿过程的制约
陈应华,蓝廷广,王洪,唐燕文,戴智慧
地学前缘    2018, 25 (4): 32-49.   DOI: 10.13745/j.esf.sf.2018.5.27
摘要374)      PDF(pc) (2846KB)(459)    收藏
莱芜张家洼铁矿位于华北克拉通东缘的鲁西地区,矿石成因类型为夕卡岩型铁矿。矿体赋存在早白垩世高镁闪长岩与奥陶系马家沟组灰岩及白云岩接触带附近。本文通过对莱芜岩浆和热液磁铁矿电子探针(EPMA)以及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分析,探讨磁铁矿微量元素组成及变化规律对成岩和成矿作用的指示,为揭示张家洼铁矿的矿床成因及其成矿流体演化过程提供重要制约。分析结果表明,莱芜岩浆磁铁矿与热液磁铁矿相比明显富集Ti、V、Cr等亲铁元素,相对富集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以及Sn、Ga、Ge、Sc等中等相容元素,Mg、Al、Mn、Zn、Co显著富集于热液磁铁矿中。Ti、V、Cr以及Mg、Al、Mn、Zn在岩浆和热液中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行为,Ti、V、Cr从熔体中进入磁铁矿主要受温度、分配系数以及fO2控制。Mg、Al、Mn、Zn主要受控于水岩反应和后期绿泥石+碳酸盐脉的交代,这些元素通过类质同象替换富集于热液磁铁矿中。Co在热液磁铁矿中除了受水岩相互作用和后期流体交代的影响外,硫化物的出现会导致Co含量急剧降低。Si、Ca、Na及Sr、Ba在岩浆和热液磁铁矿中的地球化学行为非常一致。TiNi/Cr图能够用于区分岩浆和热液磁铁矿,莱芜岩浆磁铁矿中Ti含量较高且Ni/Cr比值≤1,热液磁铁矿Ti含量较低且绝大多数Ni/Cr比值≥1。张家洼热液磁铁矿可分为早、晚两个阶段:早期阶段包括(1)早期原生粒状磁铁矿和(2)早期次生磁铁矿;晚期阶段包括(3)晚期原生磁铁矿和(4)晚期次生磁铁矿。原生磁铁矿具有典型的三联点结构特征;次生磁铁矿受后期热液交代影响表现为多空隙,通常呈不规则状、树枝状、骸晶以及交代残余结构。磁铁矿微量元素生动记录了成矿流体演化过程,从早期到晚期、从原生到次生都显示Mg、Al、Mn、Zn包括Co含量持续升高,表明成矿流体可能朝着富集这些微量元素的方向演化。后期流体的交代导致绿泥石蚀变为磁铁矿,连续水岩相互作用和后期流体的交代以及绿泥石直接蚀变是导致热液磁铁矿富集Mg、Al、Mn、Zn等元素的主要原因。热液磁铁矿晚期孔隙较为发育,孔隙度的增加促使更多的流体和磁铁矿发生反应。热液磁铁矿的微量元素不仅能够反映矿床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而且可以反映围岩性质以及水岩相互作用过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北羌塘东部晚三叠世同裂谷作用新证据:来自甲丕拉组火山岩和砾岩时代的重新厘定
李学仁,王剑
地学前缘    2018, 25 (4): 50-64.   DOI: 10.13745/j.esf.sf.2018.5.25
摘要296)      PDF(pc) (5250KB)(318)    收藏
北羌塘坳陷东部沱沱河地区甲丕拉组主要为一套火山岩夹砾岩地层,与区域上以紫红色碎屑岩沉积地层为主的甲丕拉组,无论是在沉积特征上还是地层时代上均相差甚远。为了准确限定该套岩石组合的时代,本文对囊极和开心岭地区甲丕拉组火山岩、砾岩和雀莫错地区巴贡组砂岩开展了锆石UPb年龄测定。结果表明甲丕拉组玄武粗安玢岩的锆石谐和年龄为(216.4±1.1) Ma(n=28,MSWD=0.39),在复成分砾岩和巴贡组砂岩中获得的最年轻碎屑锆石UPb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222.2±3.7) Ma(n=2)和(222.8±1.9) Ma(n=9),将火山喷发和碎屑岩最大沉积时限均限定在晚三叠世诺利期。结合区域上已发表数据,与晚三叠世连续地层剖面和最新钻井岩性柱做对比,我们将甲丕拉组火山岩重新厘定为那底岗日组,砾岩为晚三叠世北羌塘隆升剥蚀的产物。晚三叠世中晚期,北羌塘大部分地区隆升暴露,遭受风化和剥蚀,发生短暂沉积间断,在西部肖茶卡组顶部形成一层岩溶风化壳,东部结扎群顶部存在暴露面,砾岩的成分也不相同,表明东西部风化程度强弱不同。由于羌塘南部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开启,北羌塘进入同裂谷阶段并爆发大规模火山喷发,在西部和东部广泛发育那底岗日组火山沉积地层。而且,那底岗日组在地表的露头与上三叠统顶部裂陷基底匹配良好,表明这是一次区域性与裂陷作用相关的火山沉积事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柴西南翼山构造上新统狮子沟组混积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指示意义
于冬冬,张永生,邢恩袁,王琳霖,李凯,黄囿霖
地学前缘    2018, 25 (4): 65-75.   DOI: 10.13745/j.esf.sf.2018.6.28
摘要247)      PDF(pc) (3307KB)(309)    收藏
柴西地区南翼山构造上新统混积岩中含有大量盐类矿物,其物源分析对盐矿物质来源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在野外观察和镜下鉴定的基础上,对南翼山构造上新统狮子沟组混积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周缘造山带花岗岩的稀土元素数据,探讨了混积岩中陆源碎屑的物质来源。结果显示:南翼山构造狮子沟组混积岩中碎屑矿物、碳酸盐矿物和黏土矿物呈均匀混合的状态,元素含量与矿物组分密切相关,除Ca、Na、Sr元素外,其余元素含量普遍低于上地壳平均含量,其中CaO和Na2O受碳酸盐和石盐形成影响,不能用于判别构造背景,而Sc、Th、Zr、Hf等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较完整地保留了源岩的地球化学信息,可用于源区构造背景的判别及物源示踪,同时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一致性较好,表明混积岩中陆源碎屑具有相同的物源特征。稀土元素配分模式、LaThSc、ThScZr/10、La/ThHf图解以及Al2O3/TiO2比值共同指示南翼山混积岩的陆源碎屑组分来源于大陆岛弧背景下的长英质火成岩,通过与周缘造山带花岗岩稀土配分模式对比,推断晚志留世和晚二叠世花岗岩是混积岩中陆源碎屑和盐类矿物的主要源岩,南部的祁漫塔格是主要的物源区,且西部的阿尔金南段也有部分物源贡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新疆准东煤田中侏罗统煤系镓元素的分布特征及赋存机理探讨
陈磊,邵培,熊武候,祁文强,张世佳,张占贤
地学前缘    2018, 25 (4): 76-85.   DOI: 10.13745/j.esf.yx.2017-12-23
摘要367)      PDF(pc) (4347KB)(326)    收藏
随着大型煤系稀有金属矿产的发现,煤中伴生微量元素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但目前对我国西北地区的煤系地层中稀有元素的研究程度较低。选取新疆东北部的准东煤田为研究区,基于煤样的煤质分析和微量元素数据,研究了煤中镓的分布规律、赋存特征及富集成因。研究表明:(1)准东煤田的中侏罗统煤层中镓明显富集。12个矿区煤中镓平均含量在20.78~47.98 μg/g,大多高于或接近煤中镓的边界品位(30 μg/g)。(2)煤田中镓的分布规律性明显。平面上,盆地周围煤中Ga含量较中部矿区高,特别是东北部和西南部由于分别受克拉美丽山和博格达山物源区的影响,煤中Ga含量异常高,部分区域超过了60 μg/g,而中部矿区(ZD10740、ZD10464、ZD10407和ZD10841)的煤中Ga含量表现为从矿区边缘向中心逐渐富集;垂向上,大部分矿区煤中Ga含量从中侏罗统底部向上降低,而受到早燕山运动影响,靠近博格达山的矿区(ZD10740)表现相反。(3)煤中Ga主要以高岭石为载体,部分Ga也存在煤的有机质组分中。镓主要以细粒物质(胶体或有机络合物形式)搬运到沉积盆地,在潮湿覆水沉积条件下发生聚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湘赣中、上奥陶统烟溪组、对耳石组硅质岩成因
郑宁,李廷栋,程木伟
地学前缘    2018, 25 (4): 86-98.   DOI: 10.13745/j.esf.yx.2017-12-19
摘要275)      PDF(pc) (2512KB)(257)    收藏
华南地区中—上奥陶统浅海半深海环境中广泛发育了一套高硅岩石,主要分布于湖南烟溪组和江西对耳石组。该套硅质岩呈东西条带状发育于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地层厚度从东南到西北逐渐减薄,岩层多呈薄层状,含放射虫Protoentactinia sp.,部分岩样放射虫含量超过50%。分析结果表明,生物Si和陆源Si为本区硅质岩Si的重要来源,生物化学成因特征明显。硅质岩Al/(Al+Fe+Mn)比值>0.45,K2O/Na2O比值范围为1.55~42.11,由微量元素Ni、V、B、Cr与Al2O3关系图来看,二者关系表现为部分线性、部分离散,U/Th比值为0.72。湘赣中部地区硅质岩中稀土元素含量偏高,东南部Ce元素略呈负异常,研究区∑LREE≈∑HREE,表明衡阳到赣州一带受一定火山、热水活动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中国东部大陆尺度地球化学走廊带碳酸盐岩稀土元素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
柳青青,迟清华,王学求,周建,刘汉粮,刘东盛,高艳芳,翟大兴
地学前缘    2018, 25 (4): 99-115.   DOI: 10.13745/j.esf.yx.2017-12-28
摘要264)      PDF(pc) (4447KB)(376)    收藏
碳酸盐岩是地球表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化学组成可提供沉积环境与海洋水体演化等信息,然而,前人对碳酸盐岩中稀土等元素的分布与变化特征关注不足。本文选择穿越中国东部6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的3条地球化学走廊带,系统采集了582件碳酸盐岩地层样品,并准确分析了包括稀土元素(REE)在内的81项指标的含量。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球化学走廊带碳酸盐岩稀土元素(REE+Y)总量为(0.59~183)×10-6,均值为24.0×10-6,纯净碳酸盐岩(CMC含量≥99%)均值为4.80×10-6。PAAS标准化后其显示具有轻稀土相对于中稀土和重稀土略亏损、δEu轻微正异常、δCe中度负异常等特征。白云岩中稀土含量、LREE/HREE值一般低于石灰岩;砂泥质含量相近时,前中生代各时代碳酸盐岩稀土分布模式相差不大,各构造单元稀土分布特征基本相似;与其他时代相比,中生代及中新元古代碳酸盐岩具有相对较平坦的稀土分布模式。研究表明,碳酸盐岩中稀土分布受碎屑物质影响明显,表现为稀土元素含量与碳酸根负相关,与碎屑物质相关元素(Si、Ti、Rb、Cs、Th、Zr等)、黏土相关元素(Al、Fe、K等)等正相关。成岩过程及白云化过程对较纯净碳酸盐岩中稀土分布特征影响不明显。我国古生代纯净碳酸盐岩分布模式受控于海相环境,其分布模式与现今海水相近;中生代纯净石灰岩受到陆相或海陆交互相的影响,具有较平坦的稀土分布模式。氧化还原条件对δCe的影响较δEu更为明显,δCe值受海相环境控制,极端正异常值(δCe>1.3)受到还原环境或/和热液影响。若假定海水中REE自中元古代至今无太大变化,各时代稀土元素分配系数均值介于103.55~102.39,分配系数差异是造成碳酸盐岩中轻稀土亏损、Ce负异常及Y正异常的主要原因。微生物(席)可富集稀土等金属元素并改变沉积环境,这可能是造成中新元古界碳酸盐岩较平坦的稀土分布模式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