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前缘 ›› 2017, Vol. 24 ›› Issue (5): 0-0.

• 特约主编致读者 •    下一篇

特约主编致读者

王登红,陈毓川,赵正   

  • 出版日期:2017-11-14 发布日期:2017-11-14

  • Online:2017-11-14 Published:2017-11-14

摘要:

华南地区是我国有色、稀有金属、重稀土、铀等战略性矿产的重要资源基地,全区钨、锡、锑、铅、锌资源量居全国首位,在国际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一些世界著名的大型—超大型钨、锡、锑多金属矿床即位于该区,如广西大厂锡矿、湖南柿竹园钨锡多金属矿、湖南锡矿山锑矿、广东大宝山铜多金属矿、江西西华山钨矿、云南个旧锡矿等。这一系列的矿产资源不但奠定了现代工业的基础,如锡矿山的锑,赣南的钨和重稀土、个旧和大厂的锡在世界上都处于独一无二的重要地位,实际上也是中华文明历史之所以生生不息、绵延悠久的重要物质基础,如:江西景德镇的高岭土早在1 200多年前的南北朝即已开采;广东韶关的大宝山多金属矿床在北宋时产铜量超过百万斤,居全国之首位。
华南地区地质矿产方面的科学研究虽然只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但也产生了一大批重要的学术成果,无论是翁文灏的区域成矿说、李四光的地质力学、陈国达的地洼学说、程裕淇和陈毓川等的成矿系列理论,都离不开华南的研究。“十一五”以来,国家将南岭成矿带定为全国部署矿产勘查的重中之重,“十二五”期间又实施了华南深部探测项目,“十三五”启动了国家科技重点专项——“深地资源勘查开采”。这一期间又在前人基础上显著提升了研究水平,如“五层楼+地下室”勘查模型的建立,为深部找矿提供实用的指导,推动了大湖塘、朱溪、淘锡坑、银坑等矿床陆续取得勘查突破,实现了“南钨北扩,东钨西扩”,打破了华南地区原有的钨矿资源格局;而南岭3 000 m和2 000 m深度科学钻探(SP-NLSD-1,SP-NLSD-2)的成功实施,不但直接打到了新矿体,缓解了资源压力,延长了老矿山寿命,而且验证了华南在2 000~3 000 m深度存在第二找矿空间,为国土资源部实施“三深一土”战略提供了实例,同时也为华南以外其他地区的找矿突破提供了参考,如四川甲基卡新三号脉(超大型锂矿)的发现。
本专辑“稀有、有色金属成矿规律及深部找矿”有针对性地报道了赣南、赣东北、粤北、闽西、川西等地不同类型钨锡、稀有、稀土、铜铅锌、贵金属矿床深部找矿及相关研究的新成果。成矿理论方面,在成矿系列理论的指导下,以石英脉型钨矿床的“五层楼”模式为基础,提出与花岗岩相关钨多金属矿床的“九龙脑成矿模式”,并通过科学钻探和深部找矿示范,验证了华南地区深部“第二找矿空间”的存在,更是将“五层楼+地下室”模型成功应用于甲基卡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的找矿实践;典型矿床方面,报道了朱溪、银坑、甲基卡等一批大型-超大型矿床的新发现,淘锡坑、紫金山、大宝山等资源基地的找矿新突破,应用高精度年代学、Li同位素示踪、原位微区测试和高温高压实验等新技术方法,进一步探索了大规模稀有和有色金属元素的富集成矿机理;在南岭成矿带的赣南、粤北矿集区,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宁芜盆地开展了综合地球物理深部探测和科学钻探,在矿集区深部地壳结构和动力学背景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在控矿岩浆岩地球物理特征方面总结了新的找矿标志;同时报道了稀土等矿山开发过程中的资源环境研究和境外勘查新进展。
本专辑的出版旨在发扬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精神,为推进华南等地区成矿理论研究和矿产资源勘查贡献一份力量。
感谢所有作者(包括文章没有在本期刊登的论文作者)、审稿专家和编辑部人员为本专辑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