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前缘 ›› 2017, Vol. 24 ›› Issue (3): 105-115.DOI: 10.13745/j.esf.2017.03.009

• 盆地热历史 • 上一篇    下一篇

低温热年代学在沉积盆地研究中的应用:以四川盆地北部为例

田云涛,袁玉松,胡圣标,邱楠生   

  1. 1. 中山大学 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 广东 广州 510275
    2.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地球科学系, 伦敦 WC1E 6BT
    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 100083
    4. 中国科学院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29
    5.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2249
  • 收稿日期:2016-09-02 修回日期:2016-12-08 出版日期:2017-05-15 发布日期:2017-05-15
  • 作者简介:田云涛(1984—),男,博士,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貌学和低温热年代学研究。E-mail:y.t.tian@ucl.ac.uk
  • 基金资助:
    科学技术部国家重大专项(2016ZX05061001003)

  • Received:2016-09-02 Revised:2016-12-08 Online:2017-05-15 Published:2017-05-15

摘要: 低温热年代计,如磷灰石与锆石裂变径迹、(U-Th)/He等矿物年代计,具有较低的封闭温度(约60~250 ℃),是研究沉积盆地埋藏剥蚀历史的重要工具之一。四川盆地地层向西逐渐变年轻,这一现象指示盆地可能经历了显著的后期剥蚀,但是剥蚀过程及时限不确定。四川盆地北部钻井样品碎屑锆石(U-Th)/He(ZHe)数据显示上三叠统至中侏罗统下部ZHe年龄已经发生了部分乃至完全重置。最小的两个年龄分布峰值(约80~100 Ma)已经完全重置,制约了川北最大埋深时代下限。这一解释与该区残余的最晚沉积记录以及已经发表的AFT数据一致。河坝1井AFT和(UTh)/He数据联合反演模拟的结果显示川北地区的剥蚀速度可能在约32 Ma左右加快。这一加速剥蚀很可能是区域现象,但也可能反映了局部的新生代构造活动。

关键词: 低温热年代学, 沉积盆地, 四川盆地, 最大埋藏, 热演化, 剥蚀历史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