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前缘 ›› 2017, Vol. 24 ›› Issue (1): 18-31.DOI: 10.13745/j.esf.2017.01.002

• 深时生物 •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东北地区白垩纪温室时期陆相生物群与气候环境演化

万晓樵,吴怀春,席党鹏,刘美羽,覃祚焕   

  1. 1. 中国地质大学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3
    2. 中海油研究总院, 北京 100028
  • 收稿日期:2016-08-04 修回日期:2016-09-10 出版日期:2017-01-15 发布日期:2017-01-15
  • 作者简介:万晓樵(1952—),男,教授,从事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的教学与研究。E-mail:wanxq@cugb.edu.
  • 基金资助: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2CB8220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2037,41302008)

  • Received:2016-08-04 Revised:2016-09-10 Online:2017-01-15 Published:2017-01-15

摘要: 地球历史中生命与环境不断发生更替,先后形成寒武纪生态系统、古生代生态系统和现代生态系统。地域上,又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中生代以来,中国以陆地生态系统为特色。东北地区发育以松辽、嘉荫盆地为主的大型白垩纪沉积盆地,以及冀北、辽西和内蒙古东部盛产热河生物群的火山沉积盆地。白垩纪先后发育有热河生物群、阜新生物群、松花江生物群和嘉荫生物群。该地区白垩系是建立中国陆相地层格架的标准,依据不同生物群发育及气候演化阶段,自下而上被划分为下白垩统冀北阶、热河阶和辽西阶,上白垩统农安阶、松花江阶和绥化阶。基于松科1井多重地层学研究,完善了包括磁性地层、天文地层、同位素年代地层、生物地层和定量地层学为主的中国晚白垩世陆相年代地层的标准,还使其达到与国际地层表的对比。通过生物群的宏观演化,探讨了中国东北地区白垩纪环境与气候的演化规律,明确了晚白垩世的2次重大湖泊事件。其中,湖泊咸化问题得到深入研究,从古生物学和地球化学角度为松辽湖盆的海侵活动提供了可靠证据。化石与地化记录揭示,当时全球高海平面的影响可能波及松辽盆地,海水短暂地侵入湖盆,带入海相生物,引发海水咸化、δ13Corg异常和有机质大量埋藏。这些记录可与全球高海平面地层对比。嫩江组下部海侵印记最为明显,其背景与第3期大洋缺氧事件(OAE 3)极为相近。松辽盆地的环境演化既受制于区域性构造作用,也受控于全球气候的影响,更代表了白垩纪温室时期的东亚陆地表现。

关键词: 白垩纪, 陆相生物群, 古气候, 东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