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前缘 ›› 2017, Vol. 24 ›› Issue (4): 249-267.DOI: 10.13745/j.esf.yx.2017-3-17

• 洋-陆过渡带新生代盆地演变 •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反转构造及其记录的大洋板块俯冲过程

索艳慧,李三忠,曹现志,李玺瑶,刘鑫,曹花花   

  1. 1.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山东 青岛 266100
    2.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海洋地质功能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237
  • 收稿日期:2017-02-20 修回日期:2017-03-10 出版日期:2017-07-15 发布日期:2017-07-15
  • 作者简介:索艳慧(1987—),女,博士,海洋地质学专业。E-mail:suoyh@ouc.edu.cn
  •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02185,41325009,U1606401);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项目;鳌山卓越科学家计划项目(2015ASTP-0S10);国家实验室项目(2016ASKJ 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601002)

  • Received:2017-02-20 Revised:2017-03-10 Online:2017-07-15 Published:2017-07-15

摘要: 中新生代期间,中国东部可以划分西部沉降带(包括东北、华北和中下扬子盆地群)和东部沉降带(包括东海和南海盆地群)。各盆地内部反转构造表现为东强西弱、自东向西迁移的规律,反映了构造反转的动力来自东部,证实了反转构造是古太平洋或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效应。但反转构造总体又具有自西部沉降带向东部沉降带迁移的特征:西部沉降带以中生代末期的挤压反转为主,而东部沉降带以渐新世末和中新世末的新生代反转最为典型。可见,虽然在同一俯冲板块作用下,仰冲板块的反转时间和迁移规律却存在差异性,这可能与反转构造所隶属的仰冲板内背景或俯冲板块自身行为在不同地区存在时空差异有关。为确定哪一种反转机制,本文搜集了古地磁条带和最新的板块重建方案、太平洋海山KAr年龄等数据,初步厘定出中新生代期间太平洋板块运动学行为;也对中新生代期间中国东部的东北、华北和华南的地质特征等开展对比研究。本文认为,伊泽奈崎板块早期为平板式俯冲,160 Ma左右板块拆沉并折返及岩石圈减薄,是西部沉降带的成盆机制;80 Ma左右伊泽奈崎板块向西的运动速度达到极值,对中国东部造成统一向西的挤压应力,是西部沉降带中生代的反转机制;大洋板块上发育的NW向破碎带的俯冲,可能加剧了这一期反转强度。60 Ma左右伊泽奈崎板块俯冲潜没于欧亚大陆之下及太平洋板块俯冲启动并后撤,这是东部沉降带的成盆机制;中新世中晚期,菲律宾海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挤压导致了中国东部大陆左旋压扭的应力场,这是东部沉降带新生代构造的反转机制。

关键词: 中国东部, 反转构造, 平板俯冲, 拆沉, 俯冲后撤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