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前缘 ›› 2015, Vol. 22 ›› Issue (4): 22-28.DOI: 10.13745/j.esf.2015.04.003

• 矿田建造研究与深部外围找矿 • 上一篇    下一篇

陆壳多次重熔与火山岩型铀多金属矿田的形成

陈国能,邱惟,卢映新,彭卓伦,蓝恒春,娄峰,张俊浩,许清燕,王勇   

  1. 1. 中山大学 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 广东 广州 510275
    2. 广东省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探查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275
    3. 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292大队, 广东 河源 517001
  • 收稿日期:2014-10-09 修回日期:2014-12-18 出版日期:2015-07-15 发布日期:2015-07-15
  • 作者简介:陈国能(1952—),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地质学专业,主要从事花岗岩成因与成矿学及大陆流变学等方面研究。E-mail:chengn@mail.sysu.edu.cn
  •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2223)

  • Received:2014-10-09 Revised:2014-12-18 Online:2015-07-15 Published:2015-07-15

摘要:

产于火山岩中的沥青铀矿床常伴生Mo、Cu、Pb、Zn、Au、Ag等元素,形成铀多金属矿床和矿田。文中在认识花岗岩型铀多金属矿田成因的基础上,对华北沽源盆地和华南仁差盆地的铀多金属矿田的主要矿床成矿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此类矿床是火山岩地层之后的热液矿床,其形成与岩浆喷发过程无关。热液成矿作用一般有早、晚两期:早期主要为亲硫元素,形成金属硫化物矿床;晚期为亲氧元素成矿,形成沥青铀矿床。盆地的沉降使得早期金属硫化物成矿壳层位置下降,从而缩短了与晚期重熔界面之间的距离,造成晚期氧化物(沥青铀矿)成矿壳层在空间上与其重叠或靠近,从而形成氧(沥青铀矿)硫(金属硫化物)复合矿床(矿田)。

关键词: 花岗岩, 原地重熔, 火山岩盆地, 铀多金属矿田, 成矿作用

中图分类号: